-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科技,以人为本
——访华工优秀教师梁灿炉教授
【简介】梁灿炉, 男,汉族,广州黄浦区人,1935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58年7月提前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机床专业毕业,留校在电工系(现无线电系)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年退休。
梁灿炉老师长期从事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数字计算机等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实验室主任,先后主讲本、专科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及“电子计算机结构及工艺” 、“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曾开设 “PDP/11-40计算机系统及寻址方式”专题讲座,主持过“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实验。
1958年9月至1959年10月,梁灿炉老师参与了冯秉铨教授主持研制的华南地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即我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设计制造和调整部份的研发工作,并参与了《俄汉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一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曾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结构及工艺》教材,自编《电子计算机结构及工艺》和《计算机结构及工艺实验指导书》等教材,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提高数控装置及小型机可靠性的几点工作”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等研究论文。1985年在被评为华南工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编写的讲义 《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华工优秀讲义二等奖。
突破创新,从无到有
华南地区第一台俄汉文翻译机在华工研制成功。
在党中央提出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的背景下,让国家的发展强大起来,我校确定研制俄汉文自动翻译机,1958年11月,我校确定研制一台俄汉文自动翻译机作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
俄汉文自动翻译机,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即1959年9月30日早晨7时30分试验成功的。这台电子自动翻译机研制成功,是在当时“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电工系师生们鼓足干劲,打破迷信,经过十个月的艰苦研究完成的”,是我校当时科学研究工作上的伟大胜利!也是这计算机方面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这一项研究工作揭示了扩大电子数字计算机工作领域的可能性,促进对电子计算机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958年在冯秉铨教授的带领下,学校组成研发小组,主持研制的我国华南地区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也是我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梁教授同其他同志被调来参与研发这项艰巨的任务工作。
梁教授说,为了研制俄汉文自动翻译机作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任务,相应成立了语言、程序和翻译机三个工作组。语言工作组的任务是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规律,从这些规律当中再找出一系列的翻译规则,然后把这些规则加以具体化。程序工作组的任务是把上述的翻译规则加以进一步的具体化和数字化,也就是说,把自动翻译的程序写成一系列指令的形式,计算机按照这一系列指令进行操作。翻译机工作组的任务是保证程序设计者所规定的一切操作和运算,能由翻译机自动执行而不生差错。这三部分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在当时还没有得到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领导小组紧紧抓住翻译专用机的特点,将语言、程序、翻译机三组的参与人员全部组织起来,发动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按照人们自己进行翻译的路线来分析研究翻译规则,程序设计,以及为了完成程序设计中规定的操作而应有的翻译机结构,经过了多次的讨轮和辩论,最后终于确定出可用的方案。这项工作大约用了一个月左右。由于器材的限制,翻译机设计一改再改。所采用的部件,都是根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器材来进行设计,并经过初步试验后才决定取舍。总体上设计和部件设计都反映了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在保证一定的速度下力求系统简单化和提高稳定性。例如,为了保证速度同时使系统简单化,尽量使各个部件之间的送入送出手续减至最少。为了防止干扰,有意地使每级的输出有足够的多余份量然后在下一级加大削波电平,以保证把来自外界的干扰削去。为了节省材料和简单化电路,大量采用了自己想出的与门跟阴极输出的独特电路。为了提高工作的可靠性,也大量采用了用微分削波延迟一个脉冲宽度的电路。此外,在磁心编组的分组方法上,在电流发生器和发出器和读出放大器的电路设计上,都反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整个设计的部件图纸,都是经过改了又改,都是集体的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台俄汉文自动翻译机一共用了近三千个电子管和一千多个半导体晶体管。存储器用了近14万个磁心作为的记忆元件。这些记录元件都是自己生产的,磁心的特性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和1957年国际文献上所报道的世界上最高水平。
可以说,整个工作的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语言组的成员只有五位青年教师,程序组也只有一位老教师和三位青年教师。这些同志不但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就是“程序设计”这个名词也是第一次听到。翻译机组虽然集中了24位教师参加工作,其中22位都是青年教师而且这22人中有20人是机械系提前毕业转到电工系的。他们不但不懂什么叫电子计算机,而且对无线电技术的基础知识也缺乏了解。设备和参考资料就更缺少了,程序组仅有参考资料是一本20多页的通俗资料的小册子,翻译机组仅有的是一部基多夫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和一本布斯的“快速电子计算机”,实验设备只有几个万用表和一两部半坏的示波器。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在短时期内完成这一任务,难度想当的大。
面对这一现实,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冲天干劲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参加研究工作的同志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补了一些有关电有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并组织大家自学、讨论,同时进行实验操作的训练。这样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练兵”任务。同志们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困难作斗争,从未向任何困难低过头,终于完成了这一项研究任务。这一项研究工作是在人力物力极其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既没有事业,也没有内行,更谈不到经验。没有经验当然是件坏事,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但另一方面,没有经验也有没有经验的好处,这就是,不会受到过去经验限制。正是由于这样情况,这部翻译机和它的相应的语言和程序部份都或多或少地有独特的某些特点。
通过这一项研究工作,在学生中培养了约100个钳工,80个焊线工,10个电镀工,6个喷漆工,12位磁芯生产人员和30个磁芯测试工,20个磁芯编结工。电工系成长了一批强大的技术力量,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以前不能开课程如数学系的“程序设计”,电工系的“脉冲技术”,在这之后已经很多人能够开出或开出其中的一部分,外语教研室也找到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方向。
这一项研究工作,梁灿炉教师参加翻译机设计制造和调整的部份,除了电工系,还有参加语言研究部份的外语教研室,参加程序设计部份的有数学系四位同志。除这些同志之外,还有初期参加工作后来转到其他工作岗位的几位同志和校外研究机关及军队系统派来进修和实习的几位同志。
很多教师学生们都参加了工作中的某一阶段,并付出了不少的劳动。
国强则民强,奉献学校,奉献教育
第一台俄汉文翻译机,为华工争了光,鼓舞了学校很多员工的信心,填补了国家空白,带着这种执着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梁教授继续他在华工的教书育人工作。
“授书育人,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正是在当年科研小组研制过程中的服务于整个集体,勇于探索,迎着困难上的这种毅力,还有勤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激励着这位热心教育的老教授,他把当年的奉献集体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
人类创造了科技,贡献于人类本身,科技没有国界,科学成果永远造福与人类。只有一个国家的强大,他的人民才会强大,每个人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螺丝钉,钉在最需要他们的位置上。我们新一代的化工人本就是创新的一代,在改革的浪潮中更需要学习梁老教授的不怕困难,用于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让华工走向更大的辉煌,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造福整个社会。
科技,始终以人为本,永远需要你,我,他。
作者:崔烨 欧阳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