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芸芸青年军 勉励莘莘追梦人———访广州市荔湾区团区委书记郭军勉校友
日期:2014-01-13

 

引领芸芸青年军勉励萃萃追梦人

—访广州市荔湾区团区委书记郭军勉校友

【人物名片】郭军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7月出生,广东汕头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学士、法学学士。20064月参加工作,20064月一20085月,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宣传部任宣传干事、科员;20085-20097月,在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挂职锻炼(20091月起,任广州团市委青工青农部副主任科员);20097月一20108月,通过全国公开选拔到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员会工作,任副书记(期间于20097月一200912月借调至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工作);20108月一20111月在共青团重庆市委挂职锻炼,任农村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兼任重庆团市委驻广东省工作委员会书记;20111月一20117月任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副书记,20113月起在中共永川区委群众工作部、永川区信访办挂职锻炼半年,任副部长、副主任;20117月至今任广州市荔湾区团区委书记。曾荣获广州市优秀团员、重庆市农村基层团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采访郭军勉之前,我们已经对他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他平易近人,态度亲切,如同一位相识已久的兄长;他年轻有为,未及而立便当上了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他经历丰富,曾在不同的大城市里担任公职;他思想深刻,对城市的文化建设自有一番独特的体会。身为“80后”的他,有着深刻的内涵。而随着访谈的逐渐深人,我们发现郭军勉不仅在团委书记一职上引领着广州荔湾区的青年军,更用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勉励着那些正在努力拼搏的年轻人。

在机会来临前准备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郭军勉非常认同的一句话。郭军勉的人生中充满着很多机遇,其中不少都能被他成功地把握住,而郭军勉认为这是源于自己的精细规划和充分准备。“当时我一进校就认真研究人学手册,学校里有什么班级,奖学金是怎么样的,我还是费了一番工夫去了解。我知道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去辅修了,学校以前的政策是只有大二才可以辅修,所以当时我进去是和师兄们一起上课的。”郭军勉最后完成了法学双学位,他当初认为法学可以为未来之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兴趣所向,因此决定修读法学。的确,这个决定为他在大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尽管已经离开了校园,但是郭军勉依然保持着不断增值自己的态度,一直让自己准备着。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使他在机会来临时,沉着淡定,毫不迟疑,终于在广州市公务员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踏上了理想的征途。

趁着年轻遍尝青春

    准备做足了,就应该去努力尝试,就算碰壁又如何?郭军勉对我们说:“年轻就应该多尝试。”的确,从迈人大学校门开始,到踏进社会,我们面临着很多选择,而在无数的选择面前,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什么事是适合自己的。

    郭军勉是以学院在广东省招生最高分进人华工的,大学期间成绩也一直保持在前列,但他并不会过多地去追求高分,而是把每一场考试看做是一次自我的“修正”。对于大学生活他是这么认为的:“大学是人生性格塑造最关键的时候,所以大学里面不能光学习,而是要更丰富一些,做更多的尝试,让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

    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郭军勉用“充实”来形容。他曾经与同学一起坐

火车到云南旅游,在旅游中他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交了很多朋友,也开拓了自己的思维;他也曾担任学生干部,当过班长,做过团委副书记,他希望能“尽量享受大学里面能给你的尝试”。

    郭军勉在毕业实习时,曾到一个与他的专业对口的外资企业实习,该企业专门给大型公共设施做给排水工程,他也能成功地运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工作。后来他又遇到了一个在广东省住房建设厅实习的机会,或许又是那一颗勇于尝试的心,他并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而正是这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心态,使郭军勉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了人生中真正的理想。“机关的工作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自己对于机关的运作也比较适应,因此开始萌生考公务员的念头。”郭军勉终于发现,自己一直有着一个为社会做事情的理想。

坚持追梦无惧磕绊

    当献身社会这个理想第一次显现出来后,在追逐这个理想的道路上,郭军勉再也没有偏离过正轨。但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坚持,也是非常有难度的。郭军勉毕业后参加了几次公务员考试,但一直都没能如愿考上,因此他只能先就业再继续他的公考之路。成为公务员之前他曾在一家以考核社会责任为主的香港公司任职,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对其他公司、工厂进行劳资评估,评定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仁道,是否有压榨员工的行为等。也正是通过这份工作,更激发了郭军勉的社会责任感,这时候他深深地明白要更深层次地去看待这个社会,要更切实地为社会做些事情,他考取公务员的心变得更加坚定。恰恰就在此时他得到通知,他的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了。

    最终,郭军勉以面试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地通过了公考,进人了共青团广州市委。总结这一次公考的成功,郭军勉认为是自身积淀的成果:“有些东西是内化的,你有了储备才能够很好地回答各种问题,才能够很好地把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些内化的东西,或许是来自于郭军勉多种多样的尝试,来自于他多次考试努力的积累,也来自于他在崎岖的理想路上的思考与坚持。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2006年,郭军勉进人广州团市委工作了两年后,去到北京团中央挂职一年。这是郭军勉第一次离开家乡任职,可他觉得北京挂职这一年的确是收获甚丰。“在团中央挂职最大的好处是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现在网络很方便,你也可以了解外面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如果你不切身地去到另外一个环境中,是很难真正深人地了解不同生活状态的人是怎么样的。当时觉得共青团中央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全国性的工作,到了北京,到了团中央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局面,中国不光有城市,还有农村,农村也是千姿百态的,你就会发现世界很多元,对自己也很有帮助,看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全面。”

    也是在郭军勉北京挂职的时候,重庆市面向全国公选干部,他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了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员会副书记。“机会可遇不可求,平时要善于发现,一旦有,就要牢牢抓紧。”对于这一次成功地到重庆任职,郭军勉更多地归功于自己能够及时把握自身所发现的机遇。他之所以能够抓住机遇并不是靠运气,正源于他在机遇来临之前的那些人生历练、辛勤准备以及他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心。“一方面我是一个很喜欢尝试的人,有这么一个机会去看一些不同的东西,就很愿意去做这个事情,这个可能也跟我愿意去旅游有关系,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十分有道理,我们读这句话时很平淡,但当你真正去践行这句话时,你会发现这句话中的真谛。”

    就这样,华南的广州、华北的北京、华中的重庆,郭军勉算是在中国走了“一圈”,当然这同时也是伴随着职位的升迁,对此他却表现得格外谦虚:“年轻就应该多尝试,职务的升迁只是一个表象的东西,最大的是内在的提升。不可能一年提一个级别,也不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位置停留不动,看待升迁应该平和一些,不要觉得自己一路走过来很顺利,就比别人优秀,其实有很多比我优秀比我强的人,只是他们没有碰上这个机会。”

    就在2011年,郭军勉回到了他出发的地方。因为他在机会敲门时争其必然,在面对前路跌宕时,顺其自然,尽管他年仅28岁,却已经担任共青团广州荔湾区委员会书记。

在文化建设中求新

    荔湾区团委书记一职可以说是发扬荔湾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前线先锋。而此时的郭军勉已经对如何多角度地理解文化,如何兼收并蓄地发展地区文化颇有体会。“去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接触会有很多不同的启发。人是很特别的,每个地方的人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的人都不一样。例如,北京出租车司机可以说国事说得头头是道,重庆人直爽火爆,广州人低调内敛,等等。当你以后再跟别人去接触时,心态会更包容一些,你也会产生一个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去北京、去重庆的原因。”

    对于发展荔湾文化,郭军勉提出要把西关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观点:“应该把西关的传统文化同青少年比较喜欢的、现代的、潮流的文化相结合,

就是不要光提粤曲、粤剧,不要光提‘三雕一彩一绣’等,我们要搞一些文

化创意的活动,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为引领区文化的发展战略作一些贡献。我不敢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但至少我们在尝试做,而且尝试服务我们党政一些中心的工作。”郭军勉希望能够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为共青团、为荔湾区打造文化活动而努力。

    因为郭军勉从事共青团工作,和年轻人打交道比较多,对年轻人喜欢什么有更加切身的体会,对青年一代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所以觉得传统西关文化可以与年轻人时下热衷的文化活动兼容,他认为文化建设也非常需要与新鲜的元素相互融合才能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郭军勉还告诉我们现在荔湾区正在“打造岭南文化核心区”,重新把我们岭南的文化,包括西关的商贸文化打造起来,而共青团也会组织一些文化创意的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给荔湾区的文化发展战略作贡献。

未来的梦仍在路上

    在问及对以后的自己如何定位时,郭军勉笑着说:“前面的路走快了不代

表就是最厉害的,要用平和的心态继续走下去。在职位升迁的问题上,我不太看重,只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事情。”面对一帆风顺的经历,大部分人会不自觉地进人一种浮躁的状态,但郭军勉还是保持着华工人低调务实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在其位上谋其职,立志“做一个承担着国家复兴责任的80后”。

    而作为一个“80后”,郭军勉是这样去理解“80后”的定位:"80后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接触的东西与国际接轨,与前辈们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随

80后逐渐占据舞台,我们承担着复兴国家,把中国带到与世界融合的阶段的重任。我们要努力洗刷前人对我们不好的标签,告诉前辈们80后有希望,80后能融人世界里去!”郭军勉的一番铿锵言辞,盛满了他希望能够为社会付出更多的远大抱负。的确,作为未来舞台上的主角,"80后”甚至是“90后”都应该逐渐成熟,努力装备自己,就如华工校歌所言“中华振兴,我辈担当”!

访谈结束后,郭军勉在采访队旗上写了“感恩母校常念师恩”八个字,简简单单的字里承载了一个“80后”年轻的心,是一份永不熄灭的感恩之情。这是出自于华工的杰出的“80后”,这是社会需要的“80后”,为了祖国,为了未来那远大的梦想,我们依旧在路上!

作者:杨德亮 邝韵琪 王禹涵 途伟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