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慎思修永 旷达处世
——访汕头市物价局副局长董思永校友
【人物名片】董思永,别名董星宏,男,1956年8月出生,广东省潮州人,汉族,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2001年,先后在汕头市地方国营汕头电机厂任助理工程师,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任科员、副科长、科长,汕头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任党委委员、副局长、纪委书记,兼任汕头市乡镇企业联合总公司副总经理,汕头鳗联集团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2001年7月起至今任汕头市物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自1983年开始收藏寿山石至今,董思永对寿山石和田黄石颇有研究,并长期得到著名田黄石鉴识家、央视多个艺术品栏目玉石鉴定专家王敬之老师的赐教和指导。著有《集石斋藏品录一一寿山石选》一书,许多观点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采访之前,我们便不禁猜想,这个年过半百的老校友应该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人生阅历相当丰富的……待有幸目睹其本人时,我们发现他比想象中更加年轻俊朗、平易近人。他甚是健谈,风趣幽默的谈吐让整个访谈过程一直处于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内。百忙之中,他腾出一个早上接受我们的采访,期间,他的电话响了很多次,还特意推迟了一个会议,这让我们特别感动,只因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
宽心乐守风霜退坚信来时定乾坤
董思永出生于潮州市金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叔公、父亲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而且都是华工毕业的。冥冥之中,董思永早已跟华工结下不解之缘。年少的董思永聪颖好学,成绩特别优秀,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名列前茅。那时他梦想当一名发明家,华工这所理工科院校,正是其圆梦的舞台。无奈“文革”无情地隔绝了他通向理想的道路。高中毕业后,他回到生产大队务农,成了一名回乡知青。然而,年轻的心总是不安分,尽管前路迷茫,仍旧执着地向着理想高地出发。他委托父亲购买书籍、培养皿等实验器材研究微生物,没有专业高压设备就用自家的高压锅制造高压环境。70年代中期他成功研究出蘑菇菌种的培养、接种、种植方法。此外,他还自学父亲“文革”前的老课本,尽管没有了高考制度,哪怕没人相信“把头埋进书本就可以看见未来”,他还是坚持不断学习,呵护着自己的小小梦想。学习之余,劳作之外,他还加人业余文工团,出黑板报、自编剧本,演小潮剧、相声、三句半,有的还是自编、自导和自演。他说道:“那时尽管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天天开心。”面对理想现实的巨大落差,他却总能苦中作乐,把失意变成诗意,哪怕现实笨拙,也要精神优雅。
春风得意马蹄疾书生英姿飒爽时
1977年是我国“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董思永的母亲发电报唤回身在北京的他,参加11月份的高考。虽然回家时已经是10月份,只有仅仅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但他却是志在必得,考试提前交卷,考前还无意间猜中了高考语文作文题!这种自信与运气源自他非凡的记忆力以及平日的积淀,而高考正好让他的厚积薄发变成了可能。
记忆的长卷逐渐拉开,回忆起大学生活,董思永说:“我们这一代呀,经历过‘文革’,有书读就会特别珍惜,当时华工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大家都特别的自觉,特别有奔头。”在董思永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他把每一门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和好友一起去图书馆“霸位”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当我们问及大学里的兴趣爱好时,董思永毫不犹豫地回答:“解题就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呀!”的确,强烈的求知欲,让他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在他看来,与其花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交际舞会,还不如腾出时间攻克一道道难题,这种享受来得更畅快。但是,大学期间他也热爱摄影和乒乓球,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和同学结伴去广州附近的城市游玩。这种生活态度,正如李大钊所说:“玩要玩个痛快,学要学得踏实。”他看重的,正是做什么事都全身心投人的专注;他追求的,正是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以及酣畅淋漓的状态。
那时的大学生活很艰苦,食堂饭菜式样少且清淡,董思永当时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生活费比较富足,但他从不独享,经常豪爽地请好友到外面改善伙食。也许,董思永便是那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私者吧。正是这种无私慷慨、乐于分享、真诚待人的品质,使董思永拥有非常广阔的交际圈和一群肝胆相照的好友。
在董思永心里,华工就是他的圣地,四年的大学生活带给他难以磨灭的印象。华工的建筑景观,华工的人文情怀,都深深刻在他脑海里。他深情地告诉我们:“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胆大心细处事的快捷反应。在大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很多都可以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所以做事情要用心,用心学习,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久有凌云揽月志拼搏闯荡铸辉煌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人的思想,新时代新职业促使人重新思考人生定位,孩提时代的梦想也渐渐在心中冬眠,虽不曾忘记,但也不再坚持--一或许他要摸索探寻既能奉献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更好途径。1982年,大学毕业的董思永前往汕头市地方国营汕头电机厂当助理工程师。从最初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到如今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整整30年的社会拼搏中,他始终秉持华工人“刻苦、务实、严谨”的精神。董思永坦言,正是母校所赐予的华工人精神,伴随他劈荆斩棘,使他在职场上越走越远。对于他来说,华工精神就是他的人生灯塔。
30载的职业生涯,董思永成绩不菲。在潮州庵埠镇“奶粉事件”轰动全国之后的1986年5月,董思永从汕头市委来到这里挂职任副镇长,分管工业及协助镇长的其他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庵埠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农村镇级的城市信用社、第一个农村镇级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第一个一年之内超过10项产品荣获广东省和轻工部“四新”产品奖的镇。就在1987年,庵埠的信誉全面得到恢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汕头鳗联集团公司欠下9亿元的巨额债务,同时又有6. 8亿元的债权难以追回,企业当年亏损1. 7亿元,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他在12月临危受命,担任该公司的党委书记、法人代表、总经理,硬是把重担扛在肩上。他一上任就承诺把公司原欠下员工3个月的工资在一个星期内发还给大家,1个星期内恢复烤鳗总厂生产。通过调增公司的债务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手段,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于是,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然后他就开始四处奔波追回公司原长期被外面拖欠的债款。同时,他千方百计进行改善集团公司在银行的债务结构、降低负债利息、优化生产结构和劳动组合、查堵公司漏洞、落实各种责任制等一系列企业改革。1996年,集团公司本部扭亏为盈,从原上一年集团亏损1. 7亿元转为盈利1000万元,并且打赢了一场由上一任总经理遗留下来的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毫无胜算的标的近7000万元的涉外官司,收回了长期被日本公司拖欠的货款,最大限度地挽救了鳗联集团的损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司的运作正常了,他却选择功成身退,那时是1997年8月。此外,董思永在写作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养生之道方面他也有一番心得……董思永的人生历程,有太多说不完的精彩故事。出于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也是出于对人生的一种顿悟,他审时度势,明得失,知进退,追求适合自己的位置,轻松生活,快意人生。
爱石成癖亦成家寄情玉石以修身
除了是一名行政人员之外,董思永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知名寿山石收藏家。他的玉石情缘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当时他上下学要路过一家篆刻店,便常常驻足观看,那时寿山石收藏已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大学期间,好友赠送他两枚寿山石印章,这再度牵出他与寿山石的情丝,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一年后,他便开始收藏寿山石和田黄石。多年来,他对寿山石和田黄石的研究卓有成就—撰写出版了《集石斋藏品录—寿山石选》一书,得到著名田黄石鉴识家王敬之老师的肯定并作序,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并多次在《收藏投资导刊》、《收藏界》、《香港商报》艺术版等发表寿山石研究文章和接受专访,许多观点都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用王敬之老师的话说:“……其实星宏(笔者注:星宏是董思永的别名)自己浸淫于寿山石的收藏、研究多年,早已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这30年来风雨兼程,人生的酸甜苦辣早已尝遍,涉世愈深董思永愈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处世则愈加豁达。在他看来,比起经商、从政,他还是热衷于收藏和研究寿山石、田黄石。名利地位,始终没有比寿山石和田黄石有魅力;商场官场,终究不及心灵的一片净土。而今他的人生路,正如他自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做事用心,待人真诚,我爱寿山石天然之美,以养我平和宽容之心。”所以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打开窗户就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下班后闲暇时,可以跟一群好友促膝长谈,共赏春江花月;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空间有时间研究寿山石和田黄石。寿山石之爱,陶冶了他谦逊淡泊、从容淡定的心境,坐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
句句箴言勉学子字字珠矶祝母校
时光茬再,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30年已匆匆逝去。尽管如此,我们的校友们始终心系华园,董思永亦不例外。对于母校未来,“当然希望华工有朝一日超过清华北大”,笑语之间寄托着他对华工最实在、最真诚的期待与祝福。访谈的最后,他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历跟我们分享他的人生感悟:人见多了,方知缘分可贵;事做多了,方知学习可贵;磨砺多了,方知心态可贵;成功多了,方知勇敢可贵;矛盾多了,方知胸怀可贵;委屈多了,方知修炼可贵;恭维多了,方知真诚可贵;应酬多了,方知宁静可贵;圈子大了,方知同学可贵。
如今,董思永已不再风华正茂,但他的华工情不曾褪色,反而更加赤诚。毕业到现在,董思永先后6次回母校,华工的点点滴滴,早已在他内心深处沉淀。他在访谈队旗上写下了“远光”二字,笔墨虽少,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希望母校能够长远发展,亦祝愿华工人都能有光明的未来。我们也坚信,这也是每一个华工学子的愿望,今日我以华工为荣,明日华工以我为傲。在此衷心祝福母校!
作者:陈祥华 许佳翰 林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