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所需 “钦”之所向——访江门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余国钦校友
日期:2014-01-13

 国之所需 “钦”之所向

——访江门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余国钦校友

人物名片】余国钦,男,汉族,广东新会人,19559月出生。1983-1985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历任江门市星光制伞总厂干事、共青团副书记、书记、副股长、股长、党总支副书记,江门市二轻企业联合总公司企管科长、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市二轻联社副主任、市二轻中专校长、广东省二轻工业厅副处长,江门市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主任、党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江门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2012726,当我们到达江门市白沙大道西1号市机关大院2号楼2311室准备采访余国钦校友时,他正与许穗生、越泽彤、余家杰、苏建辉、唐树新等校友商议筹备江门校友会活动的事情。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他的热情坦诚、勤奋刻苦、踏实肯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求知若渴,惜时如金

    1977年,余国钦被推荐到某大学高分子专业学习,但一进厂就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他,深知自己的兴趣并不在高分子方面。再三思考之后,他放弃了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工农兵学员保送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委按照党“干部四化”(即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委托广州五所重点大学开设干部专修科培养领导干部。1983年,余国钦顺利通过全省统考,作为第二批接受培训的在职干部,再次获得了进人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一次,他选择了华南工学院。

    说起当年在华工读大学的日子,余国钦仍深有感触:“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要学知识、学本领。”在余国钦读中学的时候,高考尚未恢复,高中结束便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所以这次能够进人大学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来之不易,人人都倍感珍惜。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余国钦说,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回去是要挑重担的,且深知自身知识不够,很多东西都需要补课,所以大家都非常刻苦。为了读书,不少同学连家庭都顾不上了,有些女同学孩子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家,真的是拼了命地读书,大家为的都是同一个目标,就是补知识。当年的干部专修科是把四年本科附果程压缩在两年内上完,时间便显得十分紧迫,加上长时间的“丢荒”、基础薄弱,大家都以争分夺秒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业。在校期间,许多同学虽然心系家庭,但也只是在寒暑假才回家看看,这不仅是因为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更是因为大家无比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

埋头苦干,爱岗敬业

    说到工作,余国钦可算是一个历经磨炼的“职场达人”了。从1973年参加工作开始,余国钦走过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这40年来,他从底层的干事,一路兢兢业业,历经科长、副总经理、副处长,直到党政一把手,又华丽转身,开始从事人大机关工作。这40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谁人知晓,但无论身在哪里、何种职位,尽职尽责、做好本分是他对待工作一直不变的态度和原则。

    提起工作,余国钦流露出的,更多是一种过来人般的洒脱和淡然。他对我们说起了自己的信念:让我干,我就干好,不让我干,我也不去多想,要争取,但不要强求;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大学毕业后,余国钦的工作单位由原来的星光制伞总厂转到了江门市二轻企业联合总公司(挂市二轻工业局牌子)。工作两年后,他被提拔为副总经理,13年后升任江门市二轻集体联社主任、党委书记。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余国钦利用二轻中专这个平台,发挥自己所长,增设企管、财务专业;重视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还亲自登坛授课,为社会和二轻系统培养了一批批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余国钦说,既然组织信任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平台,那就要努力干,干出名堂。

    更值得骄傲的是,1994年参与金羚集团引进香港和记电业、日本三菱重工合资洗衣机、空调项目时,余国钦负责主持完成的资产评估项目被外资方聘请的罗兵咸会计事务所复评确认成为谈判的基础,成功引人世界500强企业。

    工作,需要勇气和创新。余国钦还不无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2003年争取工人医保,获市政府特批的成功事例。他让企业中有困难的及退休的职工通过个人购买医保,确保企业职工特别是退休工人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4个月后,广州市也出台了和他们做法相差无几的企业职工医保的文件。余国钦的魄力和胆识及其长远的目光都让我们这些后辈深深折服。在人大财经委工作时,精心策划两次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获得时任江门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海的高度评价,成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监督推动政府工作的范例。

    对于人生,余国钦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诚如其所言,人生充满变数,我们虽然没有可能将人生一步规划到底,但阶段性的目标却是必需的。

    余国钦在1988年取得“中级经济师”这一职称后,便给自己设定了在10年内拿到高级经济师资格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目标余国钦只用了5年便完成了。“要拿到高级职称需过两个关,一是论文、二是英语,这在当时是很艰难的,一般都要七八年左右。”余国钦笑着说。他还坦言,当时他的英语不好,就靠每天晚上的挑灯夜“背”,他把考试涉及的内容全都背了下来,从而以高分通过了英语考试。但能否取得职称的关键,还在于专业评议组的评价:该同志有较丰富的企业管理和营销实践经验,能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多次参与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制订、组织实施,得到省、市领导单位好评,企业管理和营销工作业绩较好,写的论文比较多,既能联系工作实际,又能升华到理论去说明问题,有指导意义,体现该同志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上不怕吃苦的学习精神,让余国钦获得16名评委的全票通过,顺利地晋升为高级经济师。

心系母校,不忘师恩

    余国钦毕业离开母校至今算来已经27年。当我们问起他毕业后有没有常回母校看看的时候,余国钦很开心地告诉我们:“有啊,学校有什么活动我们还是会经常回去的。”他十分自豪地说:“学校虽然变了很多,但是那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被完好地保护着。在广州另一个学校读书的朋友,回到母校,发现自己熟悉的东西都没了,他对我说‘那还叫什么母校啊’,这方面我们华工就做得很好。”至今余国钦还清楚地记得,校训石就在他们宿舍后面,走几步路就到了。那时经常去校训石那边,对校训石的感情也很深。当年学校送给每个同学的毕业纪念品就是一个站在校训石上展翅雄鹰的陶瓷工艺品。

    回忆起当年的老师,余国钦不禁深情流露。当时教高数的庚老师知道同学们学高数学得辛苦,又怕他们挂科,就主动抽出晚上的时间为大家补课,还让高数助教在考试前为他们讲解重点题型。当时,很多助教都是在读研究生,当助教的同时,也跟他们一起上课,大家相处得都很好,有些至今都还保持着联系。毕业已逾27载,余国钦却依然清晰地记得恩师们的名字:教工业经济的叶春生老师,教市场学的厉以京老师,教技术经济的王剑琴、周裕新老师,教生产管理的许统邦老师,还有指导他毕业论文的陈迅老师……他们都是这些学科的领头人、开创者,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余国钦说他们这一群同学都很怀念在大学校园读书的时光,所以在2005年毕业20周年回校聚会活动时,特意邀请了时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蓝海林教授为他们100多位同学再上了一堂课“企业战略管理:过去与现在”,重温了当学生的感觉。今年2月,他又与9位同学一起邀请厉以京老师及夫人到江门做客,共聚师生情。

    说到母校为自己带来了什么的时候,余国钦说:“主要是综合性的一些东西吧!怎么学习,怎么做人,这些都领悟了很多。课外还收获了青春的美好记忆,学跳交谊舞,还请省歌舞团的老师来指导;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去散步;在周日的时候同学之间互串大学……”两年的华工生活,他更收获了一份份永不褪色的友谊,至今,他仍与不少同窗保持着联系,收获着友谊的硕果。

30年,确实是段不短的时间。从踏人华工校门至今,余国钦一直骄傲地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自称。正值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他祝愿母校办成一流学校,也寄语新一代的华工人:为了自己,为了社会,我们都要努力!做得好肯定有好的回报!

作者: 彭秋朗 李宇吉 刘丽 方婉莹 潘泳鹏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