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智在创新勇于坚持
——访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智勇校友
【人物名片】詹智勇,男,198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塑料机械专业。1990年创立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他所领导的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在全国30万塑料行业上下游企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9年度“慧聪十佳贡献奖获奖企业”,获得2009年度“慧聪塑料行业贡献奖”。
坚守创新,专注研发,是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是勇。
白手起家,用创新站稳脚跟。企业壮大,仍坚守在研发第一线。陷人低谷,用豁达书写东山再起。
他,就是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詹智勇先生。
书香世家少年壮志
詹智勇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爷爷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幼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他的独立精神。也许是这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环境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天地,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成绩。高考之前,詹智勇也曾抱着非清华、北大不读的念头,然而机缘巧合,他最终来到了华南理工大学。一方面,是自己高考的时候发挥得不是太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另一方面,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改革的春风吹遍华南大地,而华工便坐落于广州这座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开经济文化思想之先,年少的詹智勇向往着这一片热土,便选择了华工。来到华工后,感受着华工开放的气氛、务实的校风,詹智勇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没有错,他说:“如果当初去了其他地方,北京或者武汉等,很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进华工,很值!”当时的华工,受香港的文化熏陶,再加上李嘉诚、霍英东等成功人士的影响,学术研究和思想都比较前沿,无形中向华工学子们传递着“知识非常有用,知识要创造价值,成为生产力”的声音,这也是后来詹智勇校友毅然放弃国企骨干的铁饭碗,下海创业的原因之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大学时光因年轻而充满激情活力。大一时候的詹智勇,和所有初人高等学府殿堂的孩子一样,带着J膺懂的疯狂,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踢足球、打扑克。那段为了抢占北区仅有的一个足球场,经常和同学们从中午12点一直踢到下午5点的时光也成为象牙塔内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光。直到今天,就连当时华工的饭菜价格,他也都记忆犹新。回想起在华园的点点滴滴,詹智勇眉宇间流露着一股难以掩盖的喜悦之情,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仿佛跟随他一起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华工,绿茵场、红砖楼、飘着诱人菜香的饭堂……
走过大一的青涩时光,大二的专业课程激发了詹智勇莫大的兴趣。当时的华工,评上教授职称的老师为数不多,大多数的老师仍是讲师级别。但就是这些老师,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把扎实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带领着他们做研究、做设计。最令詹智勇印象深刻的,就是长达一年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他学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他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他很感谢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直到今天他在进行产品研发时,仍沿用着老师教给他的方法。
离开华工多年,说起华工最让他受益无穷之处,詹智勇不假思索地说道:“两个方面,一个是眼界,华工让我们的思路开阔;第二,工作和研究的方法。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大学四年能学到的知识确实很有限,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学习,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原来多很多。但是遇到一件事,懂得怎么去做,方法是最重要的。华工在教给广大学子们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宽广的眼界和开阔的思路……”
下海创业厚积薄发
在华工求学时,詹智勇学习的是塑料机械专业。这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专业的覆盖面广,要学习模具、控制、塑料、材料等很多领域的知识。提到自己的专业,詹智勇仍旧赞不绝口。他说他很幸运,学的是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下,只有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
1989年时,詹智勇大学毕业4年,他在厂里已经做到了副科长的职位,也颇受厂长的赏识。但周围的环境刺激着詹智勇对现状作出一些改变: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出国了,国外的薪金水平和国内的一比,相差一百多倍。巨大的收人差距让他有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当时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出国,另外一个是下海创业。最终詹智勇选择了下海创业,因为他觉得,在大学里学到的本事,还有用武之地,他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搏一搏。于是,他借了2万元的高利贷,再加上自己从各方面筹得的资金,一共3万多元,包下了当时一个倒闭的国企。在当时,“万元户”已经是了不起的富翁了,2万元自然不是个小数目。那时,他虽有创业的想法,但并不敢完全放手去做,因此白天依旧在国企里上班,晚上就熬夜做实验。一天只睡几个小时,苦和累,根本不在话下。半年里,3万元钱很快花光了,创业却仍没有一点收益。这3万元钱,在当时来说相当于他在国企20多年的工资,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一心做好自己承包的企业,1990年,他毅然辞去国企的工作,全身心地投人企业的运转上。同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这所有的事情,詹智勇一开始就没有让父母知道,他独自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梦想。而此时,他所学的专业跨度大、覆盖面广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创业之初,在人力不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一个人身兼多职,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不停奔波。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詹智勇凭借着改进汽车边条,用塑料制品代替国内一直使用的铝合金,挖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这是詹智勇的第一个发明。谈到为什么能成功,詹智勇笑着说:“我的塑料边条,性能和铝合金的一样好,甚至可以更好,因为它不生锈,但价格却只有铝合金的一半,一拿出手,人家当然喜欢用我的产品!”
1990年的时候,詹智勇已经赚到了几十万元,这对他来说,是“好多好多钱”。1991年,经过了不到两年时间,詹智勇就挣到了足足100万元。说起这些,詹智勇依旧觉得很兴奋,却也很感慨。“我那时没有办法了,什么都没得做,原来做圆管,后来改做‘条条’,那真是被逼上梁山了!”就是这样的“逼上梁山”,造就了詹智勇的全国首创汽车塑料边条。
创新为魂诚信为本
凭借着自己在汽车边条上的这一创新而白手起家,詹智勇深谙创新的重要。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以“品质卓越,完美如一,诚实待人”为核心价值观,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改进创新之路。
詹智勇认为:“不同的企业所侧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要看这个企业做什么产品。比如一个企业要做批量化生产,应对经济化市场,那么管理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靠技术吃饭的,研发最重要,创新最重要。”在詹智勇眼里,他的公司,依赖的就是创新。正是靠着知识同市场相结合,一步一步走着创新的路子,才能最终获得企业的成功。正如詹智勇所说,有好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顾客。“你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别人做不了的,你拿过来就做出来了,那就是一个成就。”
“塑料千变万化,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就是詹智勇一直在做的事。今天,作为一家年产值1亿元的大企业的董事长,詹智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研发产品上。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詹智勇才刚刚从实验室里冲出来。
诚信为立业之本,企业壮大后的詹智勇更加注重诚信待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他看来,诚信是一种内心的准则,欺骗别人等于欺骗自己,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诚信赢天下”,这是詹智勇挂在办公室里的一块牌匾,他用这五个字时刻提醒着自己:“做技术要实实在在!”
正是由于这种“诚信”的理念,詹智勇的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卓越的号召力,最终从“天工开物诚信兴商”2009年度慧聪塑料行业十佳颁奖盛典的600多家参选企业中脱颖而出,领衔2009年度慧聪塑料行业贡献奖。
宽心乐守豁达处世
1989年创业成功后,詹智勇的企业发展很快,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然而,挫折却也悄然而至。1999年的时候,企业陷人了困难,2000多万元的资金都亏光了。但困难并没有压倒一向豁达乐观的詹智勇。正如詹智勇所说:“永远不要把困难当烦恼,我们要做的是去面对它,把它当成一个课题,用我们的方法去解决,就像解一道题一样,心态才能平和。”就这样,他咬咬牙,从头开始,挺过了那个最艰难的时期,千金散尽还复来。如今的詹智勇,对待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更宽广的胸怀。
随着企业的慢慢壮大,詹智勇收购了武汉的塑料十厂、十二厂。当时有人还建议他一举拿下更多的厂、做更大的生意,詹智勇却婉拒了,因为他说,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负担起两个厂,担子已经非常重了。詹智勇的“担子”,不仅仅是盘活一个老国营工厂。他认为,即使今天它已经不是国企了,但它的董事长,仍有义务关心退休员工的生老病死。
在詹智勇的厂房旁边,我们也见到了网球场。下了班刚才接待我们的秘书,已经在网球场上“加人战局”了。劳逸结合,这也是詹智勇的管理理念。这,就是一个先进企业的血脉相连;这,就是优秀管理者的仁心和豁达。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如今,在詹智勇的引领下,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已有厂房35000多平方米,在职员工10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技术员30人。詹智勇领导下的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专业研发和生产塑料机械及包装机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转化成果,产品已畅销国内及世界各地,与许多大钢铁公司、汽车配件等知名大型企业都缔结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师恩难忘寄语学子
虽然一门心思扎在产品研发上,詹智勇却不是个呆板的人。他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他觉得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问及是否重回过母校,詹智勇笑呵呵地道了两字:“经常!”
身为华工人,詹智勇总以母校为荣,以母校为傲。访问中他说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是受到母校和老师培育的,他对母校有殷殷深情,至今与许多华工的老师仍有联系。
谈及对如今年轻学子的建议,詹智勇告诫年轻人,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千万别担心吃亏,不要斤斤计较,要愿意吃亏并且不认为是吃亏,心态才会平衡,才能与人良好合作,那么回报将是无限大的。在詹智勇看来,只要为别人服务,就觉得很开心。“吃亏是什么?吃亏是‘交学费’!”在他刚毕业之初,“早晨上班早点到,主动扫扫地、烧烧水,只是举手之劳而已。晚上下班了,别着急离开,多在车间里学习学习,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学习嘛!”直到现在,他和大学舍友的关系还特别好,也许就是因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不怕吃亏的性格。
"99%的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所以遇到困难,我们要像解题一样,摆正心态,勇于面对。而做技术的人,更要经受住磨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问题,成功就来了!”
“最看重的品质是坚持,华工的学生基础都不差,如果为了研究一个问题,你能够沉下心来一口气做5年,你会很成功。”
“毕业之初,不要看重工资,选择企业看两点,第一,自己在企业的发展;第二,企业本身有没有发展。一开始注重工资说明你眼光太浅,如果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而且个人有发展,即使不要工资都要去。”这些都是詹智勇对广大华工学子的谆谆告诫。
在给母校的寄语中,詹智勇深情地写下:“希望华工成为中国的麻省理工!”今年正值母校60周年校庆,詹智勇说,到时候自己一定会回母校参加校庆的活动,同时祝福母校能长远发展,祝愿华工人明天更美好。
有詹智勇这样坚持创新、敢于拼搏的勇士坚守着研发前线,华工必然会有更多的学子以他为榜样,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顽强奋进;中国必然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们以自主研发为己任,将中国技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作者:陈蔚 林媛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