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铮铮须眉南国情海阔鱼跃雄志发
——访湖北开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海法校友
【人物名片】郑海法,男,原籍湖北孝感云梦县,1987年6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87年7月至1996年9月,先后在武汉无线电元件厂及湖北省冶金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96年10月,创办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创办了武汉奥泽电子有限公司和云梦县迪普实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4年当选为武昌区政协委员,荣获2007年武汉市第五届十大杰出创业家和2008年武汉市第五届创名牌优秀人物称号。
其创办的公司被列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五个一百工程”中100家重点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连续3年列入武汉市经济委员会的“百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被评为武汉市十佳创业企业、武汉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试点企业、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20周年优秀毕业企业,获得武汉五一劳动奖状。
江城七月,宛如在炉中行走。烈日将大地烤得火热,我们的内心也是热情澎湃,对郑海法校友即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场心灵盛宴充满了期待。赫赫炎炎,是我们感受到的夏季的武汉;谦和有礼,是郑海法校友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是三家公司的董事长,他是武汉市第五届十大杰出创业家之一,他是武昌区的政协委员,他是2008年武汉市第五届创名牌优秀人物的获得者,更是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杰出的“华工人”之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虽是报考志愿时的机缘巧合让郑海法选择了华南工学院,他仍旧带着梦想出发,1200公里是湖北孝感到广州的距离,是追梦的征程。这里华灯璀璨,繁花似锦,熙熙攘攘;家乡却是贫穷落后,这让郑海法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图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谈起象牙塔内的生活,郑海法校友仿佛回到了当初那段校园的青葱年华,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往昔历历在目。“学校食堂的条件真是非常好,早餐不仅有面包吃,还有皮蛋粥,以前在家里早饭都是吃野菜饭,在这里每顿都有肉吃,特别喜欢吃饭堂的海鱼,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个味道。相比高中时,大家都是自己带米到学校去煮,但是却没有下饭的菜,每顿只能就着腐乳、榨菜、豆豉这些吃白米饭,所以到了大学,觉得华工的食堂真是不错,连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了都觉得华工的饭堂是最好的。”
“霸座”几乎是当年所有同学学生生涯最难忘的事,郑海法也不例外。他说:“每天上课前,大家都会早早来到班里占位置,因为华工的男生偏多,为了能占到一个好座位,男生们打架是常有的事,想想那时候真是有意思。”除了学习生活,当时课余生活的校园活动也给师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那个年代,学生课外活动很少,但好在学校经常有校园舞会。郑海法说,他们那个时候虽然就跳一些快三慢三简单的舞步,但是这种开放性的活动,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
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半导体专业,郑海法校友说:“因为当时自己的物理成绩很好,曾经获得过县第一名,所以就选择了物理系,而当时物理系只有一个专业,就是半导体,也有可能自己真的在这方面有些天赋吧!”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那个自信满满的郑海法。
磨宝剑,香自苦寒来
从技术员到骨干、厂里的红人,郑海法实现了从小兵到将士的角色转变;从零开始自主创业,郑海法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实现了他逆境崛起的人生胜利。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1987年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营无线电元件厂当技术员,一直到1995年,郑海法在这个单位里努力工作着,他的优秀事迹也曾经被刊载到武汉市的《电子报》、《青年人报》和《长江日报》上。本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好的发展前途,然而却意外受到元件厂领导的排挤和打压,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多方社会压力,迫切希望建立一番功绩的郑海法最终决定辞职,下海创业。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郑海法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充足的人手,他一个人要身兼工程师、通讯员和工人等多个角色。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他想尽了一切方法——没有资金,他一面四处筹集资金,甚至借高利贷,一面把能做的项目和环节全部先做好,等待资金的到位;没有设备,他听说武汉大学有这样的实验设备,就通过不断联系商量和诚恳的请求,最终凭借一个年轻人创业的一腔热血、一颗赤诚之心打动了武汉大学的老师,武汉大学半导体厂同意一个月借半导体切割设备给他使用一天。就是靠着借来的设备和几个青年人不畏困难的拼劲,郑海法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看着跟自己同年毕业的同学有了不错的工作岗位,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过上了好的日子,而自己的创业之路才刚刚起步,郑海法默默咽下所有的苦与累。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第一家公司终于有了起色,这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在企业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凭借着长远和卓越的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一家法国汽车传感器制造公司倒闭的契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少数的能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是凭着这一份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郑海法校友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现在他已经是几家公司的董事长了。
心无旁鹜脚踏实,守得云开见月明。今天回想起当初创业的历程,郑海法校友不禁笑言,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遭遇在国企工作被领导打压的挫折,很可能不会去创业,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正如郑海法校友所说,“每个人生命中总有些困难,我们没必要去埋怨命运,只要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敢想敢干,持续改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今天你所承受的一切是多么有价值,因为成功和失败只差一步。”这也是支持着郑海法在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坚步履,淡泊以明志
创新的动力源于卓越的追求,辉煌的成就在于坚实的脚步,在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的郑海法的带领下,如今的开特集团已声名鹊起,影响力巨大,成为行业巨孽,覆盖中国及海外诸多区域。在工作伙伴眼中,他是一位“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专家;在企业员工心中,他是一位注重企业文化、追求客户价值、聪慧敏锐的领导者。在创业征程中他始终秉承“创新是永远必须坚持的一个过程”的坚定信念,注重苦练内功,打破传统观念,引领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己,挑战自我,一次次华丽转身,一次次勇攀高峰,光彩炫目,成绩斐然。
“持续改进,永无止境”,这是郑海法公司大门口的八个大字,郑海法既希望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公司的所有员工,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坚持的决心,还希望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锐意进取,带领企业攀登更高的巅峰。
如今,郑海法已经是年产值数亿元的公司的董事长,事业有成的他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心态的调节。在郑海法看来,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势的时候,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就差那么一点点,不成功不意味着自己的人生很失败。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乐观奋斗与豁达的精神。心态好,想通了,人际关系等都很容易处理。
访谈过程中,郑海法亲自带我们参观了他们企业的车间,并且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各种机器的用途。作为董事长的他,在日理万机忙生意的同时,还能够详尽地了解自己车间所有机器的原理和功能,让我们心生佩服。进人车间,我们还注意到郑海法脚上穿着一双很朴素的布鞋,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却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平淡之心。
“人们拥有再多的财富,等生命一结束都不是自己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用双手换来的财富,在商场上,碍于面子或生意要求你可以做做样子,但是在生活中自己就是自己,只要自己和家人过得舒服就好了,没有必要你拥有多少就要挥霍多少。”面对生活的变迁,贫穷或富有,在经历了浩瀚的人生之后,郑海法安静地享受着自我世界里的恬淡和清静,知我忘我,知足常乐,想必这种心态也是他在生意场上能够聚揽财富的原因之一。
叹时光,殷殷母校情
近年来,华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企业家,而勤劳、务实的华工精神也一直延续下去。现在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效仿前辈们选择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郑海法说:“大学生刚毕业走人社会,还是多积累几年经验比较好,等积累了一些创办企业的管理经验、人才经验,有一定的技术、资金、创业团队等条件基础之后,再开始创业会少吃很多的亏。”
面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发展前景都日趋艰难的状况,郑海法的建议是:“在大学要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就是所谓的培养智商,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毕竟来大学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另一个是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就是所谓的情商,适当地参加一些校园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都是为以后走上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他还强调,大学生不仅要培养能力,也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要随便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浪费父母的心血。还要时刻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自己给自己适当的压力,让自己进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我们做所有事情都有帮助,就算遇到了困难只要你有信心去克服它,任何事都能化险为夷。
在郑海法心里,华工带给他的那段大学时光早已作为一块青春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坎儿上了。毕业以后,他常回母校走走看看,时而独自,时而携妻带子。漫步华园,他回味过往,感叹变迁。那些讲台上激情授课的教授,萃萃学子心中的偶像如今已白发斑斑;那些20世纪80年代离乡游子心中比家还温暖的地方,早已遍布青苔,或满是爬山虎;老旧的黑白电视,长了天线的收音机,泛黄的旧报纸,图书馆里标价两毛钱的卷了角的旧书籍……他们见证了华工的60年,60年的雨露风霜,60年的风吹雨打,60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辉煌成就!
对于母校今年的60周年校庆,郑海法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希望母校能在今后培养学子的道路上越办越好,吸取国内外大学办学优点,吸纳更多的办学教学名家,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为‘中国制造’献出自己年轻一代的力量,同时也希望华南理工大学这个企业家的摇篮能够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简单的几句话凝聚了一个老华工人对母校真切的祝愿和一代华工精神的延续与传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初,无欲则刚。”郑海法用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来激励华工的后辈们。他说人就要像大海一样,有一个宽阔的包容他人的胸怀,懂得容忍、珍惜身边的一切;但是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靠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奋斗,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取得佳绩不骄不躁,在该奋斗的年龄就去奋斗,把握住自己人生当中的机遇,不要愧对自己的青春。
年代不同,经历不同,但是老中青三代华工人坐在一起,那份同样的归属感,既让我们从心底对郑海法这一辈老华工人心生敬畏,也让我们共同为伟大的母校献上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情和真挚的祝福。
作者:陈蔚 王丽娜 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