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人生 恒守梦想一一访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发沛校友
日期:2014-01-13

 笑对人生 恒守梦想

一一访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发沛校友

【人物名片】吴发沛,男,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821月至1998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1月至199712月,任广东省肇庆市南华自行车荣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海外业务。现任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在深圳蛇口港边,矗立着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这正是我们今日要C方谈的吴发沛校友的办公地点—中集集团。

    进人吴发沛校友的办公室时,他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见我们到来立刻起身,面带着微笑指引我们在办公室里的小茶几旁坐下,还为我们搬来了凳子,拿来了矿泉水。校友的亲切与好客让我们一颗悬着的心立刻放了下来,并对我们这次访谈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吴发沛给人的感觉是一位“邻家大叔”,健谈、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时不时开的玩笑把大家都逗乐了。听他讲故事时,即便是他自己轻描淡写的故事,我们也能从背后感悟出那种不平凡。吴发沛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校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科男”,却又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一份独特的热爱;他出身工人,却又是中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先驱之一;他是为人师表的副教授,又是叱咤商海的副总裁;他有着众多的角色,但却有着一份不变的坚持;他是外界眼中的成功人士,而他对成功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与分享,吴发沛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以文字为伴,与机械结缘

    吴发沛出生于广东江门的新会,幼年时随家搬至佛山。可能是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吴发沛自小就对书籍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用他的话说就是“由于无书可看所以什么书都看”,在那个书籍匾乏的年代,无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还是武侠小说、小人书,甚至于一本菜谱,只要到了吴发沛的手里,他都如获至宝,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这种阅读爱好伴随了他几十年,从各种书籍中汲取的营养也使得他有了与常人不一样的视野和胸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发沛的父母都进人“五七干校”劳动,而他本人在初中毕业后进人了技工学校。毕业后,跟随着陶瓷生产机械化的潮流,吴发沛也进人了佛山的一家陶瓷厂,成为一名机械工人,开始了他“钳工”的生涯,并且一生都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陶瓷厂的工作极端辛苦,吴发沛每天都要裹着一件用水打湿的棉被与几位工友轮流“爬进”温度高达八九百度且四周都被烧得通红的窑内进行机械维修,往往出来之后整个人像熟了一样浑身冒着热气。“当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可比现在的有些劳模要艰苦多了,”吴发沛谈起往事,还不忘开起了玩笑:“当时我的一位亲戚去看望我,回去之后对我爸说:‘快让你的儿子回来吧,那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但是工作环境的艰辛并没有使吴发沛退却,“有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当时也就那么过去了。”由于工作出色,两年后,吴发沛得到了进人“721工人大学”进行脱产学习的机会。全国恢复高考后,吴发沛考人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并且在华园一待就是巧年,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

忆同窗师长,共华园成长

    在华园的经历也许是吴发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道人生轨迹,一谈起这个话题,吴发沛立刻骄傲地拿出他为他们10177班毕业30周年特意主持制作的纪念DVD、校友录等。说着,他还把光碟放进电脑中邀请我们一起欣赏。随着当年校友自己填词的《80年代的新一辈》的旋律响起,一张张当年珍贵的老照片不断浮现,每个人都被这样的气氛感染了,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峥嵘岁月。光碟在这种气氛中放映着,吴发沛时而当我们的“导游”,对每一张照片都如数家珍,津津有味地为我们介绍照片里的是哪些人,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等;时而又面带微笑地静静注视着屏幕,回忆着当初在华园的种种,回忆着那些年、那些人。

    “我们这一届校友关系是非常好的,我们华工的老师也是非常非常的认真。”对于恩师,吴发沛总是感慨万千,每当照片中出现曾经的老师时他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看!这是我们的班主任”,“这是我们的某某老师”。正是因为这样一群同学和老师,给了吴发沛一段美好的大学回忆:“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时的老师由于‘文革’憋了很多年,每一堂课都会精心地准备,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并且有什么学习实践的机会都愿意为学生提供。”

    跟我们分享了珍贵的同窗情和师生情之后,吴发沛开始与我们分享他在华园的求学生涯。他在华园的学习生活显得特别忙碌,坚持着童年就养成的阅读习惯,每天雷打不动去图书馆读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他的最爱;面对大词典般厚的数学习题册,他不满足于只做完老师布置的题目,而是把里面的每一道题目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坚持用“半导体”学习英语,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自己从勉强26个字母认全变成了一名英语快班的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吴发沛同样一丝不苟,在后来的考研中,他的每一门专业课都接近满分甚至达到满分……

    对于自己的大学时光,吴发沛说了两个字—坚持。正是本着这种“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吴发沛在华园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4年,而他本人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1982年,华南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成立(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吴发沛到管理工程系担任教师,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华园任教生涯。

    在华工担任教授的这段时光是吴发沛颇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过去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每一阶段都需要5年,我可以一到时间就顺利提拔有时候还能破格提拔,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这就是成功的。”吴发沛如是说。

吴发沛的成功源自于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刚走上工作岗位就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中国首个管理科学培训,任教期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项目且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同事和上级的一致好评,同时能将自己的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这些令外人羡慕的成就,吴发沛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当时也没想过那么多功利的东西,你参加完一个会议,回来总要写点东西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跟别人做项目当然也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有时把自己的经历放到课堂上感觉也挺有趣的。成功不代表你要成为中国第一啊,世界第一啊什么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当你做一个讲师的时候要想讲师该做什么而不应该想教授该做什么。”

用乐观为帆,处波澜不惊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从大学老师再到公司副总裁,吴发沛的经历看起来一帆风顺,他本人讲述起过去的故事也都是笑呵呵的,但成就背后的起起伏伏,只有他自己心里了然。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国际经济低迷,中国东南沿海的产业也备受打击,吴发沛所处的以远洋贸易为主要业务的中集集团更是首当其冲。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集集团被迫裁员2万余人,关停了多家工厂。“那个时候形势真的很紧张,每天楼下的工人集会啊,闹事啊很多,但是没办法,我们还是用了四五个月时间裁掉了2万多人,很多公司就只剩管理层,就这样我们歇了一年,等金融危机过了,我们的公司重新营业招人,又用了两三个月召回了1万多人。”吴发沛描绘着当时的情形,虽然我们作为听者已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但他依然绘声绘色,谈笑风生。吴发沛形容自己为“乐观”,很多事情都不觉得困难,即便是有些事情现在想起来算是“惊涛骇浪”,但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不这么认为。办法肯定没有困难多,在困难来之前谁会没事想个办法出来,但是困难来了总会有办法的,就算是不管它也是个办法。”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吴发沛的这种乐观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在采访的最后,吴发沛仍然不忘祝福母校早日实现目标,跻身世界知名大学前列。同时,也希望华工人能够不断地创造更多的辉煌。

吴发沛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懈的进取精神,亲切的笑容,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们后辈很多启发,即使采访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仍然对他的经历故事意犹未尽。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面对改变,我们要做到坚持和坦然面对并不容易,然而吴发沛的经验正是这样告诉我们:坚持下来的才是笑到最后的。

作者:张竞元 李虹霏 刘颖 陈亿桐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