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为人高调做事——访武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宋木清校友
日期:2014-01-13

低调为人高调做事

——访武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宋木清校友

【人物名片】宋木清,男,汉族,湖北崇阳人,19571月出生。1977年考入广东化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防腐专业。博士学位,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历任武钢钢研所腐蚀室品种部助工、工程师、副主任,武钢钢研所科研办公室主任,武钢技术中心科研管理处处长,武钢质量检验中心副主任,武钢钢铁公司技术质量部品质管理处处长,武钢股份公司技术质量部品质管理处处长,武钢股份公司质检中心主任,武钢股份公司冷札薄板总厂厂长,武钢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现任武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

    他是中国四大钢企之一——武钢股份的高管,他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风趣幽默,他平易近人。他就是我们的校友--一宋木清。整个采访的过程,宋木清侃侃而谈,他那乐观向上的态度和风趣幽默的言谈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所有人。

回乡采访,欣喜遇故人

    20124月,1977级、1978级的校友回到母校参加毕业30周年庆典,当天下午5点,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我在去往食堂的路上听到一群返校参加活动的师兄师姐们说“发的餐票忘在车上了”,恰好我手上有多余的餐票,便上前去把餐券给了他们。他们一行4个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像极了“老顽童”,宋木清就是当时的“老顽童”之一。去饭堂的路上闲聊发现我跟宋木清都是湖北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都开玩笑说路上捡到个同乡小师妹。而这次来到武汉发现我们访谈的对象竟是宋木清,心里顿时涌出许多亲切感。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宋木清竟然还记得我。看见我他高兴地对我们随行的老师说:“我认识这个丫头。”并把当时的情景一五一十说了一遍。我顿时觉得既亲切又荣幸。采访了众多优秀的校友后,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尊重他人,即使是一面之交,他们也都会在心中给别人留下一席之地。

农门学子,梦想跃龙门

    宋木清在回忆他的求学岁月时,说得最多的是“跳出农门”这句话。1975年高中毕业的他,随其他知青一行42人被下放到湖北省仙桃市宝丰大队,面对着分给他们的250亩荒地,他们并不畏惧,一腔热血建设祖国,用年轻的汗水灌溉着土地。“当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乡的,感受到的只有荣耀感和年轻的身体里沸腾的热血,根本不觉得那是在吃苦,特别能吃苦是那个年代青年的普遍特质。”宋木清如是说。正是艰苦的环境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让他渴望得到再次人学的机会,也正是这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在勇跃龙门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希望。

恢复高考,忘我忙复习

    1977102,宋木清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倘若治疗不慎,甚至有失去性命的危险。本应在病床上养病的宋木清,听到广播里恢复高考的消息,激动万分,毫不犹豫地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复习。“当时太兴奋了啊,差一点就耽误了自己治病。”宋木清激动地说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1977年,高考已经中断了10年,10月份他们才得知恢复高考,而考试在11月份进行,中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如此巨大的困难,宋木清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果断前行,抓住每一分钟时间,努力学习。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复习资料也不够,当时要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5门课程,同学们手上都没有全套的课本,只能相互之间借着看。一本书在一个人手里看几天,就要跟其他同学换书,就这样,紧凑的一个半月过去了,宋木清上了考场。

千难万阻,成功跃龙门

    毕竟复习时间有限,宋木清考完觉得自己希望不大。他家人也认为考大学没希望,但读中专肯定能行的,父亲专门打电话给身在外地的宋木清要求他把志愿改成中专,但是宋木清坚决不肯,他说:“我当时已经高中毕业,本来我高中学历就比中专的高,我怎么样都不会改志愿。”

    高考战场的硝烟渐渐平息下来,日子平平常常前行,宋木清没有想到前方还有一个挑战在等着他。高考过后的某一天,宋木清打算随父亲回一趟咸宁老家,万没想到就在他们去咸宁的路上,录取通知的电话打到了他们家,要他在指定日期内到广州报到。剩下的报到时间已经不多了,可这时候人在路上,当时的通讯又不方便。十万火急,大家想尽了一切办法向父子俩传递这一信息,就在上火车的前一刻,宋木清听到了火车站找他的广播,于是立刻回头往家赶。再慢一点,他就踏上了去咸宁的车,再慢一点,也许他的命运就此改写!说起这件事,宋木清更是无限感慨。

    直到录取通知书到达,大家才发现宋木清并没有考差,当年的大学录取分数是160分,重点线是180分,而宋木清考了258!和我们一道来的华工老教授杨老师补充说,当时这个分数上清华北大都是没问题的。机缘巧合,宋木清最终来到了广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生活,平淡而充实

    当年考人大学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非常珍惜的,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进人学校后,读书是当时的宋木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他说:“心无旁鹜地读书,这种平静的幸福不可多得。”到大学毕业时,这个质朴年轻人带回家的不是特产,不是时装,居然是他大学4年所有的练习本和试卷,垒起来足足有1多高。

    进人校园后的宋木清第一个感慨就是“原来大学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背上军用斜挎包,一只碗穿了洞系在书包上就叮叮当当地出门了,虽然每天是枯燥的三点一线,但是宋木清心中却充满着激情。

    来到大学,宋木清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我本来是一个很内向的人都因为当时被老师选中做机械系的团委副书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说到这里,我们几个小师弟师妹全都烯嘘感叹,原来眼前这位侃侃而谈,幽默风趣的师兄也有羞涩的曾经。宋木清回忆说,还在校的时候学校老师曾让他提交人党申请书,督促他人党,面对这个机会,宋木清回答是:“我觉得自己离党的要求还太远了,还不达标,所以不能人党!”直到1998年,宋木清才人了党,而这种事情放到今天应该是天方夜谭。

基层顶层,实力助逆转

    宋木清说自己是个专一的人,干一个工作就喜欢从头干到尾。这一点从他的工作经历就可以看出来。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开始到现在,30年时间里,宋木清从基层扎扎实实做起,最终实现了人生最华丽的逆转。18年、8年、3年三个数字概括了宋木清全部的工作轨迹。毕业后被分配到钢铁研究所腐蚀研究室一干就是18年,期间从助工做到工程师用了10年时间。

    “用学习去充实那些困难的日子”一一宋木清的人生格言。在工作的头20年中,宋木清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认为只要能工作就好,他将工作看做是生活的乐趣,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1984年工资改制,由于种种原因宋木清遇到了挫折,于是他报了英语学习班来充实自己,他说自己的语言天赋不是很好,当时下了苦工夫学习英语,最后终于把它拿下。本来学习英语是给自己缓解困难带来的压力的,后来居然起了不小的作用。

东京大学,“敌后武工队”

    1992年宋木清刚评上工程师一年,就被厂里选中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宋木清的英语比较好。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暗暗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当时每个月就600多块钱的工资,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留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当年在飞机上吃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生鱼片和芥末酱,但是我又不认识那是芥末酱,就觉得那绿绿的看上去非常好看,我一口就吃下去了,辣的我眼泪直流哇……”宋木清的坦诚与幽默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当时一起去日本的同学早上都是骑着自行车出门的,所以他们自封是“敌后武工队”。在日本上了一年半的学,他与导师还是用英语交流,最后在导师的教导下,宋木清学会了日语。时隔数十年,当我们问他还会不会日语时,他还秀了一句“鸟上,胜拟”(中文“一点点”的意思)

技术说话,实干聚人心

    宋木清用一连串的数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质检中心的8年里,他把一个纯做检验的部门做成了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质量检验部门,这个部门本来没有一项科研成果的,到他的手上后有了45项专利。后来调到冷轧总厂当厂长,他也一直不放弃科研。他身边员工说从建厂到2008年宋厂长来之前的30年间厂里一共只有42项专利,宋厂长来了3年的时间就获得了67项专利,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抓技术进步的厂长。他不仅抓技术、质量工作是一把好手,更是经营管理的高手:宋厂长接手冷轧总厂前,连年亏损,他接手(正是金融危机高峰的2008年年底)后的第一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3年间冷轧总厂共为公司创造纯利润10多亿元。

    周围的人喜欢跟着他一起干活,因为他们觉得“看到他就十分有干劲!”求真务实,努力争取是华工人的精神,这一点在宋木清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功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追求成功的历程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故事。我们称宋木清“老顽童”,在他身上,不只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魅力,更有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韧劲,一种永远乐观面对生活的豁达!正是凭着这份可贵的品质,他宠辱不惊,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取得了如此多的傲人成绩!

作者:黄瑶 陈书霞 钟林森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