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卢如西,男,1959年生于福建永定,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福建电子技术研究所技术员,福建计算机研究所工程师、课题组长;1988年参与创办实达公司,曾任实达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副总裁和副董事长。曾任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大屏幕投影显示设备分会副会长。现任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计算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开发区科协常务理事。
忆往昔学子岁月
卢如西上大学的时候是“文革”末期,我们对他能在那样一个时代保持清醒的认识佩服不已。卢如西平静地说:“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想到要高考这么回事儿,当时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但是没有这种概念。读书就是一种喜欢,一种热爱。就知道读了将来会比别人好一点。”
回忆起大学时代,卢如西说道:“我花在学习上的工夫还是比较多的,是比较用功的。”卢如西跟我们说起了一件当时每天都要面对的事—占位子。当时课程没现在那么多,就是自习。那时候图书馆是一个读书比较清静的地方,人很多,没有位置的话只能去1号楼。“那个时候位置很有限,占位子就是整一两本破烂本子放在位子上。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就是我为了往前面坐一点从窗户跳进去,扣子被钩子钩住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危险的。”
卢如西回忆起刚来广州的情形:“广州在我印象中还是很漂亮的,相比较老家而言,路也修建得很宽敞,树木也很漂亮。华工派一个大卡车来接我们,学校也是很漂亮的。”
立今朝创新之路
大学毕业后的卢如西在福建电子技术研究所工作了7个月,在福建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了5年多。1984年,电脑生意如火如茶,利润也很高,很少有人做研究,研究所大系统的课题组被迫解散,只剩下卢如西在做终端这一块。当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全是中文化的,与英文丝毫不兼容,卢如西就开始琢磨能否以英文为基础来实现汉字的输人输出,不用对大系统作大量改造就能在西文系统上处理中文信息,于是他就准备设计出一套独特的编码来解决这一难题。卢如西说当时的自己也没有多少经济头脑,对买卖也不擅长,最多给人当配角或修修机器,他跟所长提出想利用现有的设备做出一个东西来,所长很高兴地答应了。从软件到硬件,卢如西亲手去做,加上两个助手,这一项目,他们默默干了好几年。在研究所的时候经常加班,还经常被关在研究所里出不来。
2002年,卢如西来到广州科学城,在当时还处于技术探索阶段的威创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后来担任研究院院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责任和使命。”卢如西说。此后的几年间,在他的带领下,威创公司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一路高歌猛进。
在威创工作期间,卢如西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科研项目上。刚开始面临技术瓶颈时,他每天早出晚归,带着公司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面对技术难题大胆创新,不懈的努力使公司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创新停滞就是落后。如果没有自主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落后;如果不重视自主创新,就会进一步加大差距。但是,自主创新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停顿,需要不断强化。要赶超,就要承认这个现实,不要太灰心、太着急、太悲观。也许一年的步子不大,但通过不断累积,就可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谈到企业创新的问题时,卢如西如是说道。
长期在科技一线工作,卢如西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技术控”,他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同时也有技术精英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一个典型的例子,2003年深圳地铁调度监控中心大屏幕项目,客户要求不仅大屏幕尺寸要很大,而且近亿像素要在2秒内刷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要求让顶尖级国际大屏幕厂商望而却步,直呼“不可能”。
这个“不可能”激发了卢如西的斗志和激情。他带领研发小组,在测试大厅反复测试和验证,日夜攻关,最终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方法,用计算机同步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这项技术也为威创这个年轻的企业在行业内占领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有创新才有竞争力,不断创新的技术才有价值,企业才能有序地发展!”卢如西深深明白自主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威创不断推出令人瞩目的“中国创造”:2006年,大屏幕拼接显示难题得以突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第一次使国内大屏幕拼接显示技术超过发达国家水平;2008年,由卢如西主持完成的交互数字平台项目,首次实现了18个人同时在484英寸的大屏幕上书写和触摸,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中国数字拼接显示领域的领跑者,卢如西所在的威创研制出130屏、上亿像素的特高清晰巨屏显示系统,创造了世界第一;同时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含50多项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产品远销到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活中,卢如西喜欢登山,他将创新也比作登山,虽然过程枯燥,但每登上一座新山峰,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要不断挑战新高度,只要能在枯燥中继续坚持,哪怕只再坚持一天,可能都会有成功的惊喜。”
作为一名工程师,卢如西取得了别人望尘莫及的成就: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次,中国专利金奖1次,广东省级科技进步奖4次,省级专利金奖1次,市级专利奖2次。另外,他还在广州亚运会中担任火炬手,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作为获奖代表在大会发言……这些炫目的光环背后是他不懈奋进的见证。
不得不说,卢如西能取得今日的成功与他的坚持不懈以及对科研的热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卢如西觉得这与自己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
小时候卢如西生活在农村,在5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大,家中生活比较艰苦,当时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家务和农活要做。作为老大的卢如西责任心自然要强一些,读书的学费和零花钱都是卢如西自己去煤矿挑煤或者去建筑队做小工挣来的。现在想来,人都是被环境所造就,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种动力在激励着自己。
系今生华工情缘
现在卢如西经常会抽空开车回学校爬爬百步梯,每个礼拜一次到两次,一般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每次上上下下来回10趟,然后再绕东湖、西湖一大圈,每次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一个小时之内停车免费嘛!”卢如西笑道,“我不怎么喜欢打球之类的活动,因为它还要约人,要场地。我都是找一点免费的东西。”
卢如西觉得大学对学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专业的东西要打好基础。现在大学里面专业的东西也不算太专,研究生以后才会专一点。卢如西告诉我们:“不要希望大学一学出来之后马上就能用,很多是用不上的。但是你读完大学出来之后谈吐就不一样了,说话水平也不一样了。在大学,很多的时候老师是教你学习的方法,后面就要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了。所以说很多东西我觉得要自学。我们有一个习惯,上课之前要自学。明天上什么,前一天晚上要自习,看一遍,尽量能看懂,最起码看到八成懂,第二天上课就提问。”
现在好多大学生对在大学到底能学到什么感到迷茫,卢如西觉得大学赋予学生的是性格方面的成熟,思想方面成熟了,分析、考虑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谨,不会碰到事情匆忙地下结论,除非是很明显的道理。是与不是之间不能随随便便说了算。人的思维,就像概率一样,碰到什么事,不要随便排除别人的说法,百分之多少正确,这种想法会比较多一点。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关键不在学习本身,而在思维方式上。卢如西建议我们有机会学一下数学分析,很多东西都会考虑得比较严谨。高中时就只能做做题,大学就成熟多了。
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进取精神、一种研究方法、一种科学思路。不要觉得四年时间太长而浪费时间,要充实起来。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这就是那一代人的感情,那一代人的思想。
对于母校,卢如西诚挚地祝愿母校越办越好,越办水平越高。他觉得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还是有优势的,我们学校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多的贡献,这对于华工是一种荣耀。学校要保质保量,要考虑如何提高老师、学生的水平,还有如何多做出一些成就。卢如西提出华工在科技进步奖这方面好像相对少了一些,特别是在计算机学院里面,希望华工的学术水平能更进一步。这对于校友来说也会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对于大学生,卢如西觉得还是要把学本领当做重点,同时提醒我们要锻炼身体,往往锻炼身体在这个时候更有效。
对于很多大学生关注的创业问题,卢如西认为,创业不能光靠一个人的能力,要看组合,人的组合,即团队。现在做企业就像玩三国杀一样,首先你要选人,如何用人,如何协作配合。现在不是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最好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卖得最好,你的技术可能是最一流的,可未必能卖到钱。拥有这个技术,跟谁合作才能更好,假如跟大公司合作,人家已经有很好的底牌,你就能卖得更好;而如果你自己拥有一个技术,可能被人家认定为最好的,而你自己又想来卖这个东西,估计是卖不动的。消费者要买的是可靠的、稳定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如何踩在人家的肩膀上做事业是很关键的。
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成功,这些都是卢如西不懈奋斗的结果。没有浮夸,没有投机取巧,没有急功近利,唯有踏实。本次采访虽然短暂却充满意义,不但让我们了解到这么一位质朴、踏实、随和的师兄,而他更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在社会责任、生活方式等方面打开大家的思路,给大家以启迪。相信我们通过这次交流会对未知的人生有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会以卢如西为榜样,一步一步踏实进取以取得人生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和国家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谈颖 黄跇旻 马婷 钟剑文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卢如西实达集团执行董事》、《创新路上的攀登者记威创科技公司党支部书记》等文章加工、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