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简介】庞骏,男,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专业。1982年毕业后在我校化工研究所任助教,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1985年,进入广东省基拙工程公司,参与海印桥的建设,从此与建筑结缘;1993年赴瑞典隆德大学学习。曾任广东省基拙工程公司总工程师。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阳光透过落地玻璃射进咖啡屋里。望着地面上反射的明亮光斑,我回忆起电话里庞骏那爽朗的笑声,想象着庞骏那灿烂的笑容。然后,就看见一个人推开玻璃门走进来。这就是庞骏—矫健的身姿,爽朗的笑声。尽管已经退休,庞骏依然被返聘继续工作,依然每周去游泳,依然有空去旅游,依然喜欢拍照。在我们眼中,庞骏很年轻。
求知若渴,攀上知识之树
1977年11月,中断了10年的大学车轮重新滚动,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这其中,有一位就是庞骏。那一年,庞骏26岁,本来已经对考上大学失去希望的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那时,庞骏在广州拖拉机制造厂(厂址在广东省从化县)工作。不像其他在校学生,庞骏已经丢下课本有一段日子了。本来是初二学历水平的庞骏,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仅要把之前的知识补回来,还要自学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知识。不像其他在校学生,庞骏要一边工作,一边准备高考。他只能牺牲睡眠时间挑灯夜战。天道酬勤,最终庞骏如愿考上华南工学院。
当时庞骏还加考了英语。为了准备高考英语,庞骏向在校学生借来一本英语书,本来希望借取更多英语书,得到的答复却是:全校各年级只用同一册英语课本,资源和内容都极其有限。其实在1977年,英语属于一个加考科目,并不算在总成绩里面,只是作为参考成绩。根据当年监考人回忆:1977年高考英语距离开考不到20分钟,有的考场考生全部走完,而全考场交上的几乎全是白卷,因为当时很多考生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可见,当时英语学习并非十分普遍。但庞骏加考英语,足见其气魄。
谈起高考,庞骏说,那时候他的心态很好,一方面他努力复习,希望考上华工;另一方面即使高考落榜,他也可以去拖拉机厂附属的工人大学读书。无论是否考上大学,庞骏都希望能够读书。
进人华工后,跟身边许多同学一样,庞骏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那时候的条件比较艰苦,比较好的读书地方只有图书馆。但学生那么多,位置那么少,许多人都是清晨冲进图书馆占位置。为此,庞骏常常与同学分工合作,分别去占位置和买早餐,就是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那时候的图书馆,晚上都会清场,而且经常停电,没有灯火通明的自习地方,只有灯光微弱的路灯,但这依然不能阻挡庞骏的学习热情。“那时候,停电就跑到发电厂的灯柱底下看书。”庞骏指着玻璃窗外的红色发电厂说,仿佛回到那段艰苦而美好的求学时光。
另外,当时中国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某一知识点会出现在多门教科书中。许多老师都假定学生们学过,只是简明扼要地教学,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最典型的就是振动。”庞骏回忆说,“好几门课都有,数学有振动,机械原理有振动,物理、理论力学、机床等都有振动,每门课老师都说‘这里我提一下,反正以后你们还要学的’,或者说‘你们都学过了’,所以我们只好自学。”
条件的艰苦,自学的吃力,这一切都没有成为庞骏求学的阻碍因素,反而是庞骏求学的激励因素。庞骏当时还在班的墙报出了专栏,Acquaint Begin-ners' Club建立了“ABC英语角”,鼓励全班同学和自己一起学习英语,庞骏还会经常听英语广播。在当时英语还不太普及的中国,庞骏似乎走在知识的前方。
庞骏对于知识的追求不仅限于本专业,他还会追求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者出于工作需要,或者出于兴趣。庞骏到化工研究所工作时,常常会去听化学工程的课程,例如传热、化工原理,等等。庞骏平时还会看一些书籍,例如《咬文嚼字》。庞骏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工作多年以后,庞骏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求知的欲望鼓励着他继续不断学习。1993年,已经42岁的庞骏自费到瑞典的隆德大学学习结构力学,希望考取博士学位。庞骏在瑞典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因为当地的教授不允许学生参加更多课程尽快拿取足够学分毕业,庞骏最终放弃了博士学位,回到中国。“我当时学到很多东西,我会去其他系听课,特别是建筑系的课程,并且拿到学分。”或许,对于庞骏来说,学到知识、开阔眼界、了解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一纸文凭并没有太多意义。
建筑情缘,踏上圆梦之路
在“文革”时期,庞骏在太平公社当知青。之后从化拖拉机厂招工,庞骏就成为了拖拉机厂的一名车工。1977年,庞骏考上了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由此看来,似乎庞骏会一直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
毕业后,当时庞骏的班主任林德浩表示,希望庞骏到化工研究所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为了这件事,庞骏还与林德浩老师有过争论:“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到化工研究所工作?华南工学院不是有一个化工机械系吗?为什么不是该专业的学生去化工研究所解决机械问题呢?”其实,班主任之所以建议庞骏到化工研究所当助教,是因为当时研究所所长邓颂久教授从十几份档案中挑中了庞骏。
当时,化工研究所正在进行强化传热元件的研发。庞骏进人化工研究所后,很快就把制作元件需要用到的机械用具和设备制造出来了。这一技术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那一年,庞骏的机械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已经崭露头角。
3年后,庞骏进人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1985年,跨越珠江,当时亚洲最大的斜拉索桥——海印桥开始建设,而施工方正是庞骏所在的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当时,庞骏在海印桥建设中也是主要负责机械方面的工作。庞骏刚开始在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工作时,十分不习惯。“我原本工作的地方扭矩计算是以公斤/厘米为单位的,到了基础工程公司是用吨/米来计算,相差一个零,我经常搞错的。”庞骏说,“虽然都是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但是差距还是很大。”
海印桥是采用特殊的挂蓝施工,施工难度大。庞骏在这里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在庞骏完成挂蓝的设计、制作与安装的本职工作后,他的经理又提出了一个难题:希望庞骏设计一个钻,在已经浇筑固结的混凝土桥体上钻通预应力索的安装管道。这其实是混凝土的一个传统工艺,基础工程公司本希望以招标的方式完成这项工作。但另一方公司要价100多万元,并且不能保证在工期之内完成工作。基础工程公司无法接受,于是这个难题就落在了庞骏身上。很快,庞骏就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而且只是花费了1万多元。
海印桥的人行道比车道高出了一截,那是玉石块(混凝土预制块),每块玉石大约80多公斤。人行道在12米高的临边,下面就是滔滔珠江,稍有不慎,人就容易掉到江里,出于安全考虑,工人不能站在江边安放玉石临边操作,只能用8吨的吊车进行安放,但这样子成本很高,而且十分不灵活。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庞骏想到利用翻斗车制作一个吊钩(利用工地上的翻斗车加装吊臂、吊钩),很快就完成了人行道预制块的安放。“机械方面,只要你愿意去想,你可以发挥无限的创意。”
进人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庞骏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智,在建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8年,海印桥成功建成通车。1992年,海印桥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在这其中,少不了庞骏的汗马功劳。
就是从建设海印桥开始,虽然庞骏还是主要负责机械方面的工作,但是庞骏从此与建筑结缘。可以说,海印桥连接了珠江两岸,同时海印桥也连接起庞骏与建筑的情缘。
不过,建筑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好走。“施工有许多地方会跟设计‘打架’,施工方因此常常会与设计方吵架。”建设大学城科学中心时,科学中心前面是由钢梁形成一个球面,就像一个地球仪。因此钢梁为犯。半倾斜,施工难度十分大。“这就需要我们施工方考虑怎样去贯彻设计的理念。”另外,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时,场地因高压线还没迁走而无法施工,因而丧失了许多时间。最后庞骏与同事们一起群策群力,适当配置人力设备,巧妙安排施工工序,终于按照校方的要求按时完工。
其实,漫步在广州,我们会发现许多建筑都有庞骏留下的施工印记:奥林匹克体育场、大学城科学中心、大学城多间高校、地铁3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6号线、地铁广佛线、花都9号线、广惠城际铁路……
庞骏的建筑之路,中间遇过许多个难题,也解决了许多问题;熬过许多个无眠夜,也收获了许多份喜悦。建筑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这一切一切,也让庞骏对建筑产生了深深的情谊:“我随时随地都会留意建筑,这已经成为职业习惯了。”
如今,庞骏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把施工的噪音降下来。不过,如今的企业追求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并不愿意花钱降噪,基于现实各种客观因素,这个梦想暂时还难以实现。
感恩华园,浓浓机械之情
2012年4月29日,庞骏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参加1977, 1978级机械系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是“青春,圆梦,感恩”。庞骏在华南理工大学挥洒青春汗水,在华南理工大学走上圆梦之路,现在又回到华南理工大学流露出感恩之情:“当时那个场面就是,许多昔日的同窗,不断拥抱的,高兴呼喊的等等。”昔日的情谊可见一斑。
其实,庞骏所在的班级经常聚会:5周年、10周年、15周年……只要有机会,庞骏的班级就会聚会:或是回到母校漫步在校道之中,或是与昔日恩师聊天,或是欢乐地吃饭聊天……
庞骏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班级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小至十五六岁,大至30多岁。每逢出去游玩,大年纪的学生就会带着小年纪的学生,老师也十分放心。他们其中的情谊仿佛就是兄弟姐妹之情,班级的凝聚力十分强。另外,当时辅导员与学生是住在同一栋宿舍,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十分密切。大学四年,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似乎大家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情十分深厚。
“每次回到母校,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机械学院楼。”庞骏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但更多的是浓浓的机械之情。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庞骏提及许多位。第一位是无线电系的冯秉锉,当年华南工学院的副校长。当时的中国院系进行调整,把华南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并人成都电信工程系,全部无线电系的教职员都去了成都,只留下冯秉锉一人,而冯秉锉又把无线电系重新建设起来。1952年无线电系招生,全部课程基本就由冯秉锉上,繁重的课程任务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把学生教导得十分好。
第二位是机械制造系的制图老师。当时由于教学条件限制,老师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老师徒手画图十分好,直线是直线,圆形是圆形。
另外还有许许多多位老师,一个又一个名字,庞骏都记得十分清楚,仿佛昔日的人与事就在眼前。华南理工大学的老师德才兼备,庞骏在心中默默敬爱且钦佩这些老师。或许是昔日的情谊十分深厚,或许是感恩之情难以忘怀,或许每次聚会都会勾起回忆,总之,庞骏每个人、每件事似乎都记得清清楚楚,道出浓浓的华园情谊。
对于母校,庞骏也带着深深的祝福。恰逢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庞骏说:“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李燕莹 陈世雄 张静莹 谢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