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人生逍遥度——访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工程师周汝文校友
日期:2014-01-13
 

【简介】周汝文,男,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现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工程师。

    晴朗的夏日下午,我们一行3人抵达了深圳福田区。一出地铁口,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在它们之中,屹立着一栋独特而雄伟的建筑,那就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大厦。抵达广电大厦,周汝文已早早等候在门口,笑容满面,神采奕奕。周汝文告诉我们,他一得知母校的师弟师妹要来进行采访,便十分开心。他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是华工为他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成为他人生的新起点、事业的铺垫。

忆校园简单生活

    时光茬再,转眼间便已30载。1979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汝文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南工学院的无线电工程专业。那时的华南工学院已是一所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而无线电工程专业则是它的王牌专业,也是周汝文的兴趣所在。周汝文回忆说,他小时候,听到广播里放出来的声音,就觉得特别神奇。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要解开这个小小盒子里的奥秘。

    当时的五山还只是一个偏僻的小镇,虽没有繁华的集市和便利的交通,但有华工、华农、华师等高校聚集在此,便成了萃萃学子接受知识洗礼的殿堂。周汝文回忆道,他初到华工的时候,被这里幽雅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深深震撼着,在他心目中,这里才真正是学习的地方,这里才是汲取知识的殿堂。在开学典礼上,著名科学家冯秉锉教授致辞,他的博学多识、慷慨激昂,他对于专业技术的深度研究给周汝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汝文在讲述这段经历时,眼睛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我们仿佛看见了30多年前的他,坐在几百人的礼堂里,带着刚刚离家的青涩和对新生活的满心向往,专注而又动情地倾听着冯教授激情澎湃的演讲,想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韵味,大抵也正是这样吧!

    时代造就人,在那个改革开放、春风刚起、社会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的特殊年代,周汝文的大学生活朴实而又简单。正如他所说的,饭堂、宿舍和课室这“三点一线”就是他活动的地方。当时的他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围着东湖跑步,锻炼身体,然后去东区饭堂吃早餐;上课前先去自习室读读书,自学。上完上午的课就去吃午餐,稍作休息后又开始了下午的课程,晚上也就是在课室自习。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单调的生活,周汝文却觉得充实且快乐。在书本中,他可以尽情汲取知识,破解那个小小“盒子”的奥秘;在东湖边,他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畅快淋漓地流汗;在宿舍里,虽然设施简陋,有点拥挤,但依然可以好好休息,做回梦蝶的庄周;在饭堂里,虽然饭菜不是特别好吃,但一荤一素,已心满意足。周汝文的回忆是平静且又动人的,那样的简单生活在今天一片喧嚣浮躁的大环境下被娓娓道来,就像是在嘈杂的集市中忽然听到动人的缥缈仙乐,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华工的学习生涯和简单的生活,造就了这位如今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工程师,也给

了周汝文朴实、淡泊、知足的难得品格。

谈工作踏实态度

    毕业后,周汝文被分配到了深圳电视台。当时的公司还只是刚刚起步,仅有二十几名员工,而深圳也还是刚从一个小渔村成为经济特区,落后的烙印还深深印刻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但周汝文没有一点抱怨,也没有一丝不情愿,因为在他的心里,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就是一切。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周汝文秉承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尊重自然科学,不夸夸其谈,不带一丝马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也看到了华工始终传承的严谨的精神。除了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前进之外,周汝文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师。在社会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这几十年,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周汝文经常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参加世界各地的交流会。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专业方面的书,想来这类型的书定是艰涩难懂的,但周汝文在钻研和学习中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这正是他的心之所在。就这样,周汝文在深圳广播电视台工作了将近30年。深圳广播电视台从最初简陋的楼房到现在雄伟的办公

大厦,从不为人知到现在的家喻户晓,上万个日日夜夜,周汝文始终坚守在那里。从一个小小的技术员一直到副总工程师,这二十多年,见证了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公司的壮大,见证了深圳的发展。

    周汝文说:“我是眼看着公司发展壮大起来的,公司就好像我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周汝文的心中有着太多的牵挂。主要负责安全播出部分的他,工作时间是24小时。技术性的问题是容不得一刻延缓的,必须立刻解决,所以周汝文随时随地准备着工作。他带小孩出远门的机会也非常少,因为放不下工作;他也尽量减少要离开手机的活动,因为手机一刻不放在身上他就觉得不踏实。“责任心”这三个字简简单单,但又是那么的沉甸甸。有了责任心便代表着身上有了负担,但是人也正是有了担当,才能坚实地站立在土地上,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中。这种精神是可钦可佩的,也是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去学习和俗守的。今后看到深圳电视台的节目时,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因为我们知道,这绚丽的节目背后,有着我们校友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论老庄独特见解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周汝文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龙”字的书法,十分大气。周汝文告诉我们,这是他一个研究《周易》的朋友送给他的,而他自己本人,也十分喜欢阅读哲学以及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而且,他对道家的学说也很是推崇。这多少让我们有点意外,也有点惊喜,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这可是有点新鲜。这是访谈中出现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我们领略到了华工一贯严谨求实的作风,也感受

到了一个工程师的责任和担当,而在这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华工人。人如其名,也许是自己的兴趣,也许是人生的阅历和高度让他了解这些学说。他和他的名字,是十分相称的。一谈到这里,周汝文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他引经据典,用浅显而又生动的语言,深人浅出地为我们讲解着周易和老庄学说里面的故事,他的一些独特思考让我们十分佩服,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阅读哲学类的书籍是需要人生的阅历和感悟的,这样才会越读越有味。

    众所周知,《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有着鲜明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这是文化的浓缩和积淀。而推崇“无为而治”的道家,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是一种独特的学说,也衍生出了一种清静自然的生活态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文化中,与墨家等崇尚实用的学说比较起来,道家便像是那蓬莱仙境,虚无缥缈而又无边无际,好像跟工程师的职业要求正好是背道而驰的,而这两种思维却奇妙地共存在周汝文的脑海里。当文科和工科两种不同的思维相遇时,必将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周汝文用他严谨而又理性的思维,学习和操作着无线电技术,同时也用感性的思维和传统文化的积淀践行着他淡泊的生活态度。

品内心深厚感情

    时间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冲刷掉太多太多,而留下的,随着时间而沉淀,变得愈浓愈烈。随着访谈的深人,我们在周汝文代表着严谨的工程师身份的背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的形象。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跟我们年龄相仿的儿子,他每天早晨开车和妻子一同去上班。他也十分关心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动向,经常与儿子做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他的选择和爱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刚刚好的年龄差距,我们聊起天来格外轻松愉快。周汝文对我们的想法十分感兴趣,也跟我们交流着他的一些看法。他是关爱儿子的好父亲,也是照顾师弟师妹的好师长。我们在周汝文的身上找寻华园曾经的历史和记忆,也捕捉到了父辈的影子;周汝文在我们的身上看到新一代学子的风貌,也嗅到了时代的气息。

    在华工求学四年到工作的20多年,华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在华工发生的点点滴滴,周汝文的}f }h}已经没有最初那么清晰了,但那份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对大学时光的眷恋之情始终没有改变过。周汝文说:“时间越长,记忆和感情就越深。”他翻阅着我们带去的介绍华工建筑的画册,跟我们说着他当时求学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在前几个月,周汝文回了一趟母校,和一位同学开车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十分感慨这几十年华园变化之巨大。尽管校园扩展了,教学楼也重新修建了,但是我们相信,就像一个人一样,无论外在如何改变,内心的气质是不变的,华工严谨踏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也一直都在代代传承,这是母校的魂。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去外地出差的周汝文也去了许许多多的国家,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都曾有过他的身影。他评价北欧的国家宛如童话一般,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可是他最喜爱的城市,依然是深圳,这个他看着发展起来的地方。深圳在他去过的那些城市中,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因为有了感情,便格外的珍贵。无论是家人的关爱,对华园的感情,还是对深圳的喜爱,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有着丰富感情、重情重义的人。

盼华工长远发展

    周汝文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在采访过程中,他亲切的目光总是投在我们身上,鼓励着我们进一步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问题。当谈到现在的华工以及华工学子时,他告诉我们,华工的学子一直都很优秀,尤其是在进人用人单位之后,时间一长,“华工人的素质就体现出来了”。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大学是一个积累的时期,在大学期间,要认真学习好自己的本专业知识,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要沉得住气。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要学好自己的知识,学好自己的本领。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件事就是一种锻炼,不要想太多。只要大方面是正确的,有着踏实的态度和好的心态,生活就会是好的。”从谈话中不难看出,周汝文对华工的现状十分关注也很是了解,他对华工的发展充满着期待。

周汝文对华工和华工学子的寄语说得并不多,但这也已经足够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魅力告诉了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遵守的准则。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力,他的认真态度、他的亲切热情、他的待人真诚、他的文化底蕴,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个难忘的夏日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思考。祝愿这位踏实工作、淡泊生活的师兄能像《逍遥游》里的大鹏一样,拎扶摇而上九万里,在理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作者:徐星清 刘忠俊 吴成 方园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