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华园情——访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小增校友
日期:2014-01-13
 

【简介】徐小增,江西人,出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江西南昌大学。毕业后工作于江西电器厂,1985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电机专业。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5年至今,任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2012820,阳光灿烂,在明亮而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怀着期待、兴奋与紧张的心情做好了采访徐小增校友的一切准备。在采访开始之前,我们把来自母校的精美礼物送给了徐小增。

当听到我们说礼物中有华工的建筑图册时,徐小增迫不及待地把图册拿了出来,慢慢地一页页翻着,细细地看着那些新旧的照片,仿佛回到了当年在校的日子。那一张张或黑白古旧或精美崭新的图片将我们带到了那古旧的教授楼旁,带到了那红墙绿瓦且处处透出历史气息的众多学院楼里,带到了那当年还属于新建的1号楼前……当翻到7号楼的照片时,徐小增兴奋地指着并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们当年学习的学院楼;当翻到华工东西湖畔俯瞰图时,他更是一眼便认出了东湖畔那自己曾经住了3年的华工最早的研究生宿舍楼。看着那一张张古老的黑白照片,徐小增将他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仿佛进人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他难忘的学生时代,回到了那个80年代的华工。

大学·华工

    徐小增于1978年参加高考。当时正逢“文革”刚刚结束,数以万计的学子在长达10年的“文革”中被迫放弃了学业,放弃了考读大学的机会。当继续学业的机会重新降临时,每个能考大学的人都在为了考人大学而拼尽全力。这时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当年只有巧岁的徐小增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与努力奋斗,年纪轻轻便击败了许多他的“老”前辈们,考人了全国重点院校,踏进了大学的殿堂。回忆起那段岁月,他告诉我们,当时他的同班同学里面,有的已经30岁了,比他足足大了一倍。这要是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19岁大学毕业后,仗着自己年纪尚轻,徐小增决定先到企业工作锻炼几年,再作以后的打算。

    在江西电器厂工作了3年后,徐小增毅然决定重返校园。经过认真备考,他顺利考取了华工的名牌专业之一—电机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3年的学习生活。当我问到为什么他选择了华工而不是选择本科母校来进行研究生的学习时,他回答道:“当时考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是1985年了,深圳的特区建设已经开始起步,广东改革开放的势头十分强劲。所以就想着报考华工,华工的电力系电机专业很强,在全国也排得很前。”在这样的考虑下,徐小增来到了华工,来到了这个让他爱上大学生活,并影响了他以后治学办学观念的华南理工大学。

学业·同窗·师生

    采访中,徐小增告诉我们,在研究生3年的学习中,每个学期的学习侧重都是不同的。第一学年是以课程为主的,所上的课大多都是公共学科,例如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英语等;除此之外,便是专业基础课,比如电路网络、磁场之类。而后的两年课比较少,主要便是做课题、做硕士论文之类。

    虽然在读研究生之前,徐小增工作过3年,但对于重新回到大学学习,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辛苦与不适应,反而觉得由衷的快乐。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时华工1985级的研究生总人学人数就只有两三百人,比起今天,实在是少得可怜,可想而知当时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另一方面,徐小增说他对电机专业还是很喜欢、很有兴趣的,而且同学之间的学习司论氛围非常好,经常围在一起讨论一些哲学问题、数学问题和专业问题,学习的热情度非常高。    当我们问到研究生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徐小增思考了片刻,带着一种异常怀念的语气说:“最深刻的事啊,就是大家在一起学习的干劲。大家

在一起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如,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徐小增和他的同学们需要设计一个装置并制作一个设备,做完之后要去做实验,然后还要去计算机上做仿真,模拟它(指装置)的工作过程。因此在那段时间,他们经常需要通宵,特别地忙也特别地充实。徐小增说:“当时一个宿舍3个人,凌晨三点钟回到宿舍,一看,怎么隔壁宿舍其他人都还没回来啊。原来我们算早了!那时还很年轻,都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特有成就感。”

    当详细谈到现在的研究生与过去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时,徐小增觉得两个时代的研究生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他认为,现在的研究生知识面比以前的研究生宽一些,兴趣会更广泛一些,取向也更多元化一些,不像过去,选了一个专业以后就一定要在那个专业干下去。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对于学习的刻苦程度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就比过去的研究生要差一点。

    徐小增曾经在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的一所大学学习工作了一年,这不禁让我们好奇起他大学时候读英语的情况。徐小增告诉我们,在华工期间,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地学习英语。他说,当年也有很多人想出国,但毕竟当年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在的不一样,想要出国就必须要努力学习考取国外的奖学金,因此即便老师并不十分强制,但整个氛围、环境都充满了向上的冲劲与愿望,每个人都很自觉地学习英文。当说到他自己时,徐小增告诉我们,他每天一早起来便到东湖边上读外语,每次回家的火车上亦不忘捧着英语书背单词。

    谈到华工,谈到学习,不可不谈的便是老师。于是,我们问徐小增,当年在华工给他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谁。略微沉吟了一下,徐小增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我们电路网络的何志伟老师。”徐小增跟我们说,何老师做事特别的认真,也很严谨,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下了课后经常会和学生一起司论问题。除去谈论学术性问题,徐小增说何老师还非常关心同学的生活、思想等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何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在谈话中,徐小增处处透露出对何志伟老师的思念、尊敬与感激之情。他更是表示,当他后来从事了教师工作后,在对待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方面,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何志伟老师影响。

工作·校园情

    研究生毕业以后,徐小增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可以去公司里面工作,也可以选择去研究机构工作,还可以去大学里工作。出于对高校浓浓的情怀,他最后选择了到学校里工作,当老师。说到这里,徐小增由衷地说了一句:“在华工读了研究生以后,还是比较喜欢大学的这种环境,比较宽松、自由,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研究。”可见,在华工的那些日子,对徐小增就业的选择影响不小。

    1988年毕业以后,徐小增先是到了当时的佛山大学(现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当讲师,教的是自己的专业-—电机自动化。由于当时的佛山大学是一所新的学校,因此他亦参与到了实验室建设、建设制造装置的过程中。当回忆起自己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的17年,徐小增颇为感慨地说道:“当时自己就是从基层做起,先是当讲师、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而后是当学院的院长助理、系主任、副院长,再然后是学校教务处处长、科研处处长。”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地攀升,他尝试了许许多多的职位。

    2005年,徐小增踏上了新的征程,来到了一所刚合并的新学校-一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整个学校的一把手—院长。徐小增来到新的单位,开始时的工作还是比较坎坷的,在几年的坚持与努力下,并且在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最终拨款10亿元人民币用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佛山市三水区开展新的校园建设。现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变得十分漂亮,各种体育、实验、学术设施一应俱全,教学设备生均(平均到学生)金额达到了上万元,远远高于国家对于三级院校教学设备生均最低4000元的标准。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高等职业院校,其目标是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一线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很强的人才,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务企业,质量为本,校企联动”。当徐小增谈到他们学校的人才培养观是“德育为先,实用为上,素质为本,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时,我们不禁联想到徐小增之前谈到的他在华工最难忘的老师—何志伟老师的治学态度。

    与华工1A类的重点本科院校不同,佛山职业技术学院3A类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覆盖文理工所有的专业,而是有侧重地开设专业。首先是服务地方,例如三水地区的食品饮料制造业相对发达,如健力宝、可口可乐公司在三水都有工厂,因此学院开设食品专业并发展得比较好。该学院奉行“新产业引领新专业,强专业适应强产业”的办学宗旨,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会顶岗半年,实现实习到就业的一体化。从华工研究生毕业,到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慢慢爬升,到现在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把手,可以说,徐小增从未离开过他最喜欢的地方——大学校园。

寄语·祝福

    在采访的最后环节,我们的话题再次回到了华工。当我们问对比于其他学校的学生,华工的学生有什么特点时,徐小增不假思索地便说出了华工学生三点最特别的优点。

    第一点是执着。他觉得华工的学子一旦认准了一件事、一个目标,便会坚持追求下去,直到把事情做出来。第二点是吃苦。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徐小增之前讲的故事中有所体会,为了实验、为了学习通宵达旦地努力的学生比比皆是。第三点是合作。徐小增认为华工的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比较好,这可能也与理工科实验多讨论多有关系。谈及华工的缺点,徐小增认为华工学子最大的缺点便是灵活性差,变通能力比较差、比较死板。当我们问是否需要改变一下这个缺点时,徐小增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不用那么刻意去改变这些,每个学校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用为了让自己显得活跃一点,就把自己的一些特质的东西改变过来,变得灵活。

    那么,已经毕业了的华工人徐小增对我们这些尚在读书的华工师弟师妹们又有些什么建议与寄语呢?徐小增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点是要有志向、有目标,并且要把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第二点是要坚持,在认准了目标以后,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咬牙坚持下去。第三点是要坚持学习,无论多少岁,无论是在读书或是在工作,都要坚持学习。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坚持学习便会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洪流,被时代所抛弃。

采访的最后,在华工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徐小增对母校表达了他最衷心的祝福:“我祝福母校在未来的办学日子里多培养一些顶尖人才,多打造一些国内外特别知名的学科专业。希望华工,我的母校能尽快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学!

作者:叶殷如 张海玲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