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路上须跋涉——记茂名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叶菠校友
日期:2014-02-28



【人物名片】叶菠,男,汉族,1954年生。1977—1980年就读华南工学院重化工系陶瓷专业。毕业后回到电白县瓷厂工作,历任技术员、技术股长、副厂长、党委书记兼厂长、茂名市经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等。现任茂名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这书里有个数据错了,在135页,我给你们更正一下。”叶菠校友翻开他在2002年出版的《实践与探索》,眼睛随着手指一行行地移动,仔细地查找着。
我们手中这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原华工党委书记刘树道、原华工材料学院书记刘登坤作序的书,包含了叶菠校友20年来工作的实践成果。书不厚,却因每一个严谨的数据而感到沉甸甸的。褐色的封面,似乎暗含着作者身上华工人特有的气质——沉稳内敛,求真务实。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叶菠校友曾是学生,是技术员,是企业家,是政府工作者,也一直是一位好父亲。在每个角色中,叶菠校友都认真地诠释了“实”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离不开人生征途中的跋山涉水,是几经历练后的沉淀。
华工学子:真才实学出自孜孜不倦
    当我们问及在华工学习时的趣事时叶菠校友呵呵笑道,“趣事?学习就是趣事!”“一起床就去上课,吃完晚饭就去图书馆!”
    叶菠校友1977年入读华南理工大学,属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那时“文革”基本结束,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学校条件仍然很艰苦,经常停电,只好在蜡烛下学习。清明前后,当时化机系的老乡同学到银河公墓把废弃的蜡烛捡回来分给大家用。烛光虽然微弱,叶菠校友却永远忘不了那烛光下映照着的手足情,那艰辛而充实的求学路。
    叶菠校友因工作、再教育和联系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原因多次回到母校。只要有时间,他都联系原来的授课老师出来欢聚或拜访一下老师。以前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12号楼上课,每次重游,叶菠校友驻足凝望,仿佛看到了当年在优美典雅的12号楼前,同学们迎着晨曦,坐在台阶上,站在树荫下,认真看书,小声朗读。他也仿佛听到了当年刘振群、刘登坤、陈帆、羊淑子等严谨治学的教授大师们在教室耐心讲解的声音。


与叶菠校友合照

从技术员到厂长:实干拼搏在一线
    1980年从母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原陶瓷)专业毕业后,叶菠校友被分配到电白瓷厂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他细心研究工艺,统计了大量数据,提出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多篇文章发表在行业期刊上,成为业内能手。因为这样,他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助理工程师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因为这样,他能扛起重任,挑起大梁。
     叶菠校友工作四年后成为瓷厂“最年轻的副厂长”,而1989年,在经济衰弱、瓷厂效益下滑、厂长虚位的“危难”关头,叶菠校友接手了厂长一职,两年内带领瓷厂走出萧条,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创汇200多万美元,使电白瓷厂一度成为当时轻工部20个重点日用瓷厂之一、省创汇重点企业之一。
    叶菠校友作为一厂之长,总是走在生产与职工问题的第一线。效益低下的初期,每次职工闹纠纷,他都亲自置身人群化解矛盾。当生产方面有问题急需解决,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冲上第一线。20世纪80年代末的窑炉技术还不够先进,在产品推进到烧成带和冷却带之间的时候,极易发生崩窑事故。瓷化中的泥模哗啦啦地全部塌下来,堵住了坑道。每当这个时候,叶厂长总是第一个冲进去,迅速找出事故发生的位置,然后穿着厚厚的石棉衣,与工人们一道,钻进1300多度的窑炉中,把塌下来的泥块搬开。窑炉里炙热难耐,叶厂长和工人们只能在里面待一会就出来,大家轮番钻进去,直到把坑道清理干净可以重新开始生产为止。
    企业工作的12年经历是叶菠校友最难忘、最艰辛,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段路程。从技术到管理,这段经历都为他后来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他清楚工业生产的流程,他了解技术创新的步骤,他懂得管理生产,也懂得管理企业。而最重要的,是12年来在基层、在一线、在每一个岗位上挥洒汗水,实干拼搏,练就了一身应付复杂局面的本领。叶菠校友在企业期间,不管作为一个普通技术干部或厂长,他都能与工人同甘共苦。每一次生产事故现场,他都最先冲进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试验,他都亲手参与,叶菠校友对企业生产科研十分熟悉,正是得益于在基层磨炼的真本事,今日他才能带领着科技部门为茂名的经济发展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采访的当天,叶菠校友赠送给我们一张记录了电白瓷厂历史与发展及成就的光盘,名为《难忘岁月》。该记录片中不时出现叶菠校友当时高大、雄健而且年轻的身影,往来在生产一线的每一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电白瓷厂在这样一位年轻厂长的带领下,燃起青春活力,走出困境,创下辉煌。我们品味那段艰辛而充满激情的时光,渐渐明白为什么叶菠校友始终认为自己在电白瓷厂工作的经历是最宝贵的。
    “我感激基层工作的经历。”叶菠校友这句话,朴实而又真切。
政府工作者:善思,务实
    1993年,由于叶菠校友在企业中出色的表现,省市领导提拔他进入了茂名市经贸委工作。5年后晋升市政府副秘书长,再过5年,担任了茂名市科技局局长。
    善思者,行远道。叶菠校友自在瓷厂工作期间就不断总结经验,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多次在行业期刊上发表,在政府部门工作后始终笔耕不辍。
    2001年,叶菠校友将20年来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政府工作、发展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集结成《实践与探索》一书。其恩师刘登坤教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在前言中说:“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工作是繁忙的。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没有放弃理论上的学习、探索和总结,一有时间就提笔撰写文章,这是非常难得的。”
求真,求是也,即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是“行”在“知”的体现。务实,是在“求真”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下,去行,去实践。
    “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服务群众”是叶菠校友任职于政府坚持的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叶菠校友任职科技局局长期间,带领市科技部门为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茂名经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重点建设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围绕茂名市工业重点项目进行技术研究等。
    “我不会去想什么大的成就,只要把现在科技局的工作做好,真正为群众、为企业服务好,就足够了。”
父亲:“吃苦”教育望子披荆棘
    叶菠校友工作一丝不苟,在家庭教育中则表现得既严格又民主,他一路走来跨过了一道又一道坎,深深体会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他坚信,在物质上不用提供最好,在精神上授予无尽的财富,才是一位父亲应尽的职责。
    从上初中起,儿子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家里离学校较远,一天放学时下起了暴雨,叶菠校友都没去接他。
    叶菠校友和家人吃过中午饭后,儿子浑身湿透地才回来,一声不吭,走进自己房间,“”的一声,气冲冲地关上了门。下午去上班时,儿子已经去上学了,叶菠校友发现房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别的同学家长虽然没有车,但都挽着裤脚去学校接孩子!你知道又饿又冷的滋味吗?” 叶菠校友至今还保留着这张纸条。现在儿子已经完全理解爸爸的苦心了。
    叶菠校友希望孩子具有高“逆境商”,自己解决困难,在披荆斩棘的历练中取得成就。
    儿子大学毕业后曾考上公务员,但后来又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支持、理解孩子。去年研究生毕业后,儿子又说:“爸爸,我还是想在业务部门干一干,打好业务基础再说。”叶菠校友也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如果在办公室里没有亲历生产实践的话,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拼搏在技术前线,才能学到真才实干。
    现在儿子在广州工作,但工作较辛苦,叶菠校友有时出差到广州,看到疲惫的儿子很是心疼,但仍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年轻人工作和奋斗,累点是对的!”为此,叶菠校友在百忙中将自己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终身学习、善于思考、认真做事、会用时间、独立果断、总结提高、坚定信念、乐观豁达、修身养性、思圆行方”十点职业素质培养要点和孩子交流,要孩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奋斗的道路任重道远,找到工作仅仅是开始,工作后的路更长,更难走,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不断锤炼自己,充实自己。
    叶菠校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感恩社会,给了他成长的沃土;感恩母校,给了他丰富的知识;感恩领导,给了他事业的帮助;感恩基层,给了他夯实的工作基础;感恩家庭,给了他温暖的港湾。他也感恩人生路上的风雨和荆棘,促他奋斗,使他豁达,助他成长。因此,人生路上的每一步,他都走得坚定,走得实在,走得无悔!
     一路莫求顺风,成功且须跋涉!
 


叶菠校友在访谈旗帜上抒写寄语

    采访后记:我们与叶菠校友进行采访的那天上午,碰上停电,窗外吹进阵阵热风。叶菠校友一边用纸巾擦着汗,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还亲自为我们添茶水。叶菠校友极少接受采访,而这次却乐意与师弟师妹们分享心得,让我们十分感动。撰写报道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难:如何写得生动精彩,跌宕起伏?无疑,每个事业成功者的路途都充满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但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叶菠校友总是以平静淡然的语气来描述过去的历程,只谈做过的事,不谈苦与累。他自己也总是强调:“我的经历很简单,就分为三部分……”看了我们的初稿后,他说:“很多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可以淡化处理。”恰恰是这句“我应该做的”,闪现出了叶菠校友身上最可贵的实干精神,他代表了一群人——华工人。

    没有豪言壮语,无需浓墨重彩。平实,才是一种最有力量的美。

作者:陈洁 陈周跃 苏晓葵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