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华工,那些和未来相关的藏书也是宝贝
日期:2014-03-04

    南方都市报3月4日GS12、13版讯(见习记者唐学良 实习生 于蕾 通讯员 卢庆雷)如果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所谓镇馆之宝就一定非得是年代久远、价值连城的孤本、善本典籍,那你难免显得有些狭隘。例如理工为主的大学,其图书馆更多需要收藏的是关于前沿科学技术的书籍,那些和未来科学发展有关的书籍才是他们眼里的“宝贝”。所以这一次,请您换上另一种视角,和我一起跟随王丽萍副馆长一起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淘宝”吧。



报纸版面

该图片摄于1979年,图中建筑为华工那栋历时18年修建,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的图书馆

李明仲营造法式内页

李明仲营造法式 
研究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宝贵资料
    这本书诞生于公元1103年,当时宋徽宗赵佶亲自颁布诏书,批准这套书的出版。华南理工大学现收藏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18年的影印版本。这本书不仅总结了汉唐以来的中国建筑传统,而且用大量篇幅列举了包括石刻、木刻、彩画等十三种,共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寸标准以及操作要领。书中附有大量的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风格;这套书还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直到现在,它的一些理论,仍然是研究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工艺和规章制度的宝贵资料。




期刊合订本

国际顶级科技期刊 
订阅历史和馆藏年限超过80年
    “对于文科学校而言,一些几百年历史的书籍很珍贵,但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华南理工大学,在馆藏建设方面,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追踪世界前沿科技文献上,因而我们学校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陆续订购了《化学评论》、《自然》、《科学》、《化学文摘》、《美国化学学会杂志》等诸多国际顶级期刊。”王丽萍副馆长指出,“《化学评论》、《生物化学年评》、《细菌学杂志》、《应用物理学杂志》等都是从其创刊之年起订,订阅历史和馆藏年限都超过80年,而《化学文摘》、《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则已经有上百年的馆藏历史。”



外文科技书 
3098册是利用世行教育贷款购买
    “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点,国家强调工业立国,科学技术受到极大的重视。从1979年3月起,在教育部支持与安排下,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全国9个高校外国教材中心室之一,为广东、广西两地高校服务。其中,该室从1983年起,在广东省内首家用世界银行所提供的17万美元教育贷款,购置欧美国家、苏联、日本的有关环保、制图方面的教材。1985年以后购置方向调整为化工类为主,继而图书添置逐步延伸到其他学科。到1986年6月,利用贷款工作结束,共计进书3098册。”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陈国坚表示。



周礼政要 
为光绪乙己年(1905年)玉麟书局石印本
    清光绪年间,孙诒让多方搜集有关时务政书,著《周礼政要》主张普及教育,力图开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是光绪乙己年(1905年)玉麟书局石印本。 


链接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史 
    华工图书馆的藏书史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华南工学院组建时,其馆藏文献主要来自合并成华南工学院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以及湖南大学工程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学校的图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已经达350余万册。 



藏书故事 
一枚藏书章蕴含高校变迁史 
    看到这一枚藏书章上有不同校名图书馆馆藏章相叠,你是否也一样有些好奇?关于这些藏书章的故事,听听陈国坚老馆长为我们讲述。 
    这一枚藏书章上,“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工学院分馆”章、“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章(印模残缺),分别骑压在“广东省立工专图书馆藏书”的章上。 
    “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其在1930年更名为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工专图书馆’的盖书章,表明这本书最初是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的。”陈国坚指出,“该校随后易名为‘广东省立勷勤工学院’,并于1934年并入‘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至于在这段时间没有盖上这两个学校章印的原因则不清楚。” 
    “到了1938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因而被盖上了‘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工学院分馆’的藏书章。”陈国坚指出,“而更曲折的历史也是从1938年10月开始,当时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师生远徒澄江等地避敌办学。盖有这枚藏书章的图书也跟着中大师生一起,历经6年,几地奔波,最终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又在1952年,随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图书一起,成为华南工学院图书馆馆藏之一,盖上了华南工学院的藏书章。”陈国坚告诉记者,“这小小一枚藏书章,从侧面反映了从1930年到1952年,广东省立工专、省立勷勤大学、国立中大等高校的一次次合并和图书等物资的移转、继承的过程。” 



藏馆的前世今生 
用18年建成的图书馆,跨越新旧两个社会 
    华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里藏着一些宝贝,而建造这座图书馆,横跨了新旧两个社会,用了18年始建成,本身就是一件见证诸多历史的宝贝。 
    华南理工大学老图书馆位于该校五山校区校园中轴线之右、中山路东侧,原系中山大学为设图书馆总馆而建。该工程由著名图书馆学专家、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杜定友教授主持,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原设计为3层半仿中国古典式建筑,设计能藏书80万册,预计1937年秋建成。 
    该工程于1936年11月11日奠基动工,前期工程原已投入56.5万元毫洋,因次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空袭广州渐剧,而不得不完全停工,当时仅完成首层楼面的混凝土工程。1945年9月光复后,国民党政府忙着“洗劫”抗战胜利果实,杜定友先生为复工奔走呼号,终因筹款无门,一番心血付之空梦。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总馆复工终于重新摆上日程。“1951年1月31日,中大召开解放后修建总馆工程首次意见征求会,由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夏昌世教授主持修改,陈伯齐、杜汝俭、林克明、方棣棠与邝正文等参与,朱福熙为施工监理。5月7日修建工程动工,工程分10期进行。”陈国坚指出,“至1952年10月广州高校院系调整,华南理工续建此工程,并于1954年5月竣工验收,全部工程改建面积为8842.4平方米,续建总投资为45.1万元新人民币。” 
    华南理工大学老图书馆从动工到竣工,建了整整18年,历经新旧两个社会。其以恢宏的外形、紧凑的布局、良好的使用功能,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的美景之一,更成为早期现代岭南建筑的代表作。它作为新中国成立10年“我国基本建设方面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于1959年被国家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建筑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1949~1959》画册所收录。 
    自1982年2月起,华南理工大学老图书馆扩建议题多次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到1987年正式被确认。从这一年的6月16日起,该校对其进行扩建,1991年11月3日竣工,使得全馆建筑面积达24268.8平方米。所扩建部分,曾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优秀工程设计表扬奖第二名。而从2014年1月开始,华南理工大学对老图书馆进行修缮,预计一年完工,修葺后的图书馆将融入更多现代先进图书馆的理念,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读者。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