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整版报道:做企业创新发展的“贴心人” ——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汤勇
日期:2014-04-21

广东科技报4月18日第6版整版报道(记者  路平) 

人物档案 

    汤勇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节能与新能源绿色制造”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在高效热控制技术、LED高效出光和散热技术、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等方面产业化成果显著,有力推动了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134篇,被SCI收录论文42篇,其中1篇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在汤勇看来,开展产学研合作,就是要围绕产业前沿、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作为高校的专家,要为企业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企业把未来交给你,这是产学研合作的最高境界”。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做企业创新发展的“贴心人”,其合作项目与成果,在提高企业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紧跟企业需求开展深度合作

    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汤勇便选择了微电子制造及数字化设计等为研究方向,主要进行光机电一体化和数字化装备、先进制造、微电子芯片散热,及其新能源、高效节能等方面研究。其发明的专利项目“小直径薄壁内螺纹管动态差速旋拉技术”,曾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大赛一等奖。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2003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其后,在数字化装备及信息化领域,汤勇紧跟企业需求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系列成果。2004年,他主持完成广州地铁3号线过江隧道江底水压力信息化监控系统,为广州地铁盾构工程穿过江底提供了安全保障;2005年所主持阳江新力信息化柔性自动装配线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广东省阳江市装备信息化改造示范。 
    谈到与阳江新力的合作,汤勇说,当时他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阳江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这个虽然是不拿工资的“虚职”,却让他乐此不疲——因为阳江的刀具、食品等支柱产业大多是传统加工产业,这种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工厂急需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和转型。“当时每个礼拜跑好几趟,一趟来回六七个小时。虽然累,但能使当地的工业真正实现革命性的变化,我觉得值。” 
    汤勇说,阳江新力集团是一家专门生产西方家用烤炉的传统企业,年产值接近3亿元人民币。但美国客商在考察时发现,该企业生产线管理效率不高,传统手工业做法难以满足现代化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对企业的信心产生了动摇。那时,汤勇带领团队为企业“问诊”,提出了柔性自动装配线改造的建议。改造的结果是每条生产线产能从每天200多套增加到600多套,加上厂房和设备的改造总投入才600多万元,却使一个产值3亿元的传统加工企业产能增加3倍,产值接近10亿元,实现了现代化生产的跨越。

以创新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

    汤勇表示,同样一根铜管,加工成建筑型材利润最多只有30%,但如果在铜管内添加成本只有几分钱的散热材料,封装后卖给电脑厂家做散热管,价钱可以从几元钱飙升到几美元甚至几十美元。这是传统产业进入高附加值领域的一个典型。 
    佛山神威是一家热交换器生产企业,前几年,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一直涨价,市场逼着他们进行产品升级。由此,他们找到了汤勇团队进行合作。“三维管的制造工艺挺复杂,生产设备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也全靠汤老师的团队帮我们解决问题,实现了数控生产”,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热交换器的核心元件是一根金属管,与汤勇合作,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一把钥匙。 
    据了解,汤勇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和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的持续资助下,在理论研究和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实际应用推广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性能微热管设计、制造理论体系及加工方法。他们开发的三维管,和传统的螺纹管相比,换热效率提高了5倍,售价却低了20%。

进军新能源领域

    作为微电子制造方面的专家,汤勇深耕LED封装及应用技术多年,其中典型的代表是与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如今已是华南理工、国星光电深入合作的第5个年头,前后共开发产品三大品类、超过10个型号,覆盖中、大功率多个领域,从建立国内第一条平面阵列封装产线,到基于PCB技术的新型封装技术开发,汤勇一直参与在一线开发现场。“面向高附加值产业的LED 光源系统的集成、开发及产业化”与“新型高导热LED封装基板与模块化光源研究及其产业化”是与国星光电合作成功的例子。通过这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科研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我省微电子制造相关技术水平,汤勇获得了201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汤勇也进行了车载制氢微反应系统的探索研究。针对目前制约燃料电池车推广关键的氢源问题,采用微通道结构技术,研制出为乙醇/甲醇制氢微反应系统,可以为燃料电池车提供充足的车载氢源,根本解决了氢能源应用的关键难题。课题组为广州汽车集团开发的车载乙醇制氢系统及其概念车,参加2008年11月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2009年4月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

让学生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

    在他的学生看来,汤勇平易近人,时刻为学生着想。由此,他还获得“第一届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等荣誉。汤勇说,在他们的实验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学生到了硕士二年级,都要全部到企业去锻炼,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去做“文章”。“他们到企业后,能发挥其主动性,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作为老师我对他们是很放心,企业也是很满意。”他前几年的博士生陆龙生也认为,之所以能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汤老师的指导功不可没,“团队科研氛围很好,汤勇老师更是放手让我们去尝试。” 
    近年来,汤勇团队通过创新企业合作模式、共建培养基地、联合开发等方式,将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围绕产业前沿、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选拔团队骨干、优秀研究生常驻企业研发部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团队与珠海兴业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展的项目合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从2009年开始,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团队至今派驻兴业公司的研究生先后共有15人次。所进行的合作研发项目共有3个,其中包括国家住建部“基于高效热管的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应用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及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基于热管与高效环保吸热涂层的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研发”。 
    汤勇实验室与兴业公司的合作,正是将实验室的热管与传热方向的优势,与兴业太阳能在新能源上的应用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在近几年的合作中,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液冷式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它把光热系统冷却光伏发电系统,从而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热电联产总效率达到65%”, 汤勇说,依托项目的研发,也让团队的一批研究生脱颖而出,“目前正重点开发基于铝扁热管的平板集热器,研究内容包括高效铝扁热管的优化设计及工艺探索,平板集热器整体组件的效率提升等。目前兴业太阳能有限公司的年产值达到12亿元,该项目的成功研发,将带动6000万元的产值提升。”

小故事 师徒皆曾获“挑战杯”冠军

    1994年,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的汤勇,凭借专利项目“小直径薄壁内螺纹管动态差速旋拉技术”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大赛(该赛事后来并入“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并被大会指定为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的八个项目之一。“当时该项赛事还不设特等奖,我们获得了当年最好的成绩。” 
    在汤勇获奖的13年后,汤勇的学生陆龙生再一次在“挑战杯”的舞台上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发言”了。这一次,“沟槽式微热管毛细芯高速旋压犁削复合成形技术”技压群雄,在“挑战杯”全国赛上夺得一项特等奖。而师徒俩的人生轨迹也颇为相似,陆龙生博士毕业后也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