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人】朱江洪:格力创始人的传奇人生
日期:2014-05-04

【人物简介】

    朱江洪,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后任厂长。1988年,从百色调回到故乡珠海。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组建,任总经理,20014月至20125月任董事长。2000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近百万大陆居民跨过边境线偷渡到港澳,60年代达到高潮,如“大军南下,来势汹汹”。家住珠海拱北的朱江洪,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小学的同学到高中时,竟然只剩寥寥几人。

    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与澳门近在咫尺的朱江洪无动于衷。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一次次拒绝了小伙伴们的出走建议。

    1965年,朱江洪赶上了“文革”前高考的末班车,考上了华南工学院。五年的大学生活,让朱江洪成长为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对技术的追求、自学的能力吃苦的精神,这些大学时代形成的品质,此后伴随了他整个创业过程。


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70届毕业照(中排右六为朱江洪)

    对母校的认可也促使朱江洪在多年以后,把子女送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夫妻儿女一家四口都成为华工校友。他本人作为华南理工的客座教授,经常回校和学子们分享创业创新和为人处世的经验。


朱江洪回校做讲座

朱江洪作演讲报告

    然而,残酷的文化革命中,朱江洪父亲被打为“现行反革命”。1970年,朱江洪作为“黑五类”在毕业后被发配边疆。

    “我以广州为圆心,在地图上一圈圈地向外找,最终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地方找到了百色。”与大城市无缘的朱江洪,心中充满了苦涩,踏上了西进之路,却开启了他的第一个传奇。

    在厂里,朱江洪重活、累活、脏活抢着干,虚心向工人请教。他把这种甘于吃亏的精神总结为“吃亏是一种投资”。摸爬滚打,车刨钻铣,几年下来,朱江洪练就了一身本领。

    有一个小机件,一圈要钻9个直径1.5毫米的孔,孔矩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一半,他竟然一次做出来。这事让革委会主任知道了不久,他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

    父亲“反革命”,儿子只能当副手:生产科不行了,调生产科当副科长;质检科不行了,上质检科当副科长;开发新产品,又派他到技术科当副科长……直至全面拨乱反正,1981年朱江洪才被任命为技术科科长。

    1982年企业濒临崩溃,朱江洪临危受命,以全票当选为厂长。五年后,百色矿山机械厂产值超3000万,利润超80万,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大哥大”。


2010年朱江洪回百矿看望老职工

    1988年,朱江洪回到故乡珠海,进入当时的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担任下属的冠雄塑胶工业公司总经理,后兼任海利空调器厂厂长。

    在冠雄和海利的基础上,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组建。“一个企业必须有‘差异化’,只要有3%—5%的差异就是胜利。你的产品比别人创新多一点,实用多一点,质量好一点,不怕没有市场,不怕做不出好企业。”这是朱江洪带领格力走向成功的关键。

    格力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在于重要关头有产品推出。一次,朱江洪在美国某机场看到自助饮料机上的弧形灯箱很漂亮,回国后便尝试将灯箱嫁接到空调柜机上,结果新产品一炮而红,让格力在创建初期得以顽强生存下来。U系列超薄空调、智能除霜空调等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朱江洪认为,科技创新只要了解规律就不难,他把这个规律称为“科技创新三部曲”:一是观察,认真审视,不遗死角,了解本质,由此及彼找联系;二是灵感,要善于联想、敢于猜想、提出设想,“想又不犯法”,胡思乱想也比不想好;三是实验,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反复实验。

    或许是“理工男”出身,朱江洪对技术的要求达到一个苛刻的程度,外界甚至以“技术偏执狂”为之冠名。他常说:“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挺不起腰,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


朱江洪下车间强化质量管理

朱江洪校友(左一)出席全球首条碳氢制冷剂R290分体式空调示范生产线验收仪式

    朱江洪掌舵格力期间,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空调研发中心,无论数量、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还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制冷技术研究院,空调品种规格之多、品类之盛居全球之首;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都超过销售收入的3%,成为中国空调业界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

    “好空调,格力造!”这句话不仅是格力的广告语,更是朱江洪经营企业的重要宗旨,话虽简单,却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朱江洪校友(左一)向胡锦涛同志汇报工作

温家宝同志勉励格力永远保持领先地位

朱江洪代表格力电器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


    本文根据华工新闻网《朱江洪:格力创始人的传奇人生》、华工校友会网站《格物致知 力创传奇》等文章改写。


    编者按:

南粤学府,人杰地灵,华园六秩,英才辈出。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已培养各类学生29万余人。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府机构的领导者。时代大浪淘沙,他们于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在光环的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

自2014年4月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携手学校各相关部处在校内各相关单位主页每两周推出一期《华工人》专栏,并同步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公共微信平台和新浪微博推送一期《华工人物周刊》,记录时代风云中,华工人的成长与命运、得失与悲欢,讲述这些业界精英青春洋溢的华园往事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关注他们成就背后的艰苦奋斗和默默付出,呈现一位位真实而鲜活的华工人。

讲述华工人的故事,关注华工人的成长,更多精彩,尽在《华工人》和《华工人物周刊》。欢迎登陆校友会网址http://www.scut.edu.cn/alumni/获取更多校友资讯,或关注校友会新浪微博weibo.com/scutalumni,您还可以订阅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方式如下:

1.在“添加朋友”栏目搜索微信号“scut_alumni”

2.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

3.扫描二维码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