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人】成思危:“思危”进取的传奇人生
日期:2014-06-11

    【人物简介】

    成思危,1935年生,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博士生导师。1952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无机物工专业。曾任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成思危曾这样说道:“回顾我这一生,第一个转折点是16岁从香港一个人回到了内地,走上报国之路。”

    成思危, 1935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成舍我,是中国新闻界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取名“思危”,意在鼓励儿子不断进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自小在香港长大的成思危在即将中学毕业时秘密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根据组织的安排,19517月的一天,16岁的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潮中。

    回想当年毅然决然的豪情,成思危说:“那个时代是中国一个大转折的时代,当时很多年轻人,不单我,都对新中国充满希望,都心怀理想,离开家庭,来到内地,这是当时的潮流。”。


    留学归国的成思危说,“在中国最严峻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因一时挫折而失望、茫然,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在好转,我已有了施展才干的可能,我怎么能放弃呢?”

    1952年,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与华工结下了不解情缘。

    1981年,成思危放弃了在化工界的成就,决定赴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UCLA)学习当时我国经济改革最急需的学科——管理学。他认为中国的科技固然落后,但管理更加落后,没有好的管理,再好的科技人员也发挥不了作用。


成思危接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学院院长Judy Olian女士

    两年后他顺利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求学期间,他发表了数十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还凭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虽然一些美国大公司和研究机构恳请他留在美国工作。但他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做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


    成思危的第一个令公众难忘的发言是他情不自禁以诗言志:“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

    1988年开始,成思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底的一天,59岁的成思危接到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孙起孟的宴请。孙起孟动员无党无派的成思危加入民建,报效祖国。

    1995年,成思危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1996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成思危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612月,他成为继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之后的第四任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以高票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成思危这样描述和总结自己:“我首先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第二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第三是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

    如今,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已拥有360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超过1206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获得风险投资的国家。这与成思危领导的民建中央在第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建议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息息相关。媒体因此送给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冠冕。他还代表民建中央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递交了关于“抓大放小”深化企业改革的建议,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他频频出现在各种重大场合,亲历了许多永载史册的重大事件。


成思危会见世界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Leo Melamed)先生

成思危在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发表讲话

成思危接受凤凰卫视专访

    作为华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成思危,常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他辅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答疑。尽管工作繁忙,他也常回“家”看看。

    20056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回到母校做学术报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问题与对策》。

    2006323日,成思危莅临华工大学城校区视察,听取时任校党委书记的刘树道汇报大学城校区建设规划的情况,还参观了学生宿舍,仔细察看配套设施,并询问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情况。


成思危回母校视察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采访时,成思危坦言自己仍然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胸中常怀报国心。


    本文由学生记者朱文卿根据《“思危”进取  传奇人生》等文章改写。


    编者按:

南粤学府,人杰地灵,华园六秩,英才辈出。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已培养各类学生29万余人。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府机构的领导者。时代大浪淘沙,他们于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在光环的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

自2014年4月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携手学校各相关部处在校内各相关单位主页每两周推出一期《华工人》专栏,并同步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公共微信平台和新浪微博推送一期《华工人物周刊》,记录时代风云中,华工人的成长与命运、得失与悲欢,讲述这些业界精英青春洋溢的华园往事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关注他们成就背后的艰苦奋斗和默默付出,呈现一位位真实而鲜活的华工人。

讲述华工人的故事,关注华工人的成长,更多精彩,尽在《华工人》和《华工人物周刊》。欢迎登陆校友会网址http://www.scut.edu.cn/alumni/获取更多校友资讯,或关注校友会新浪微博weibo.com/scutalumni,您还可以订阅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方式如下:

1.在“添加朋友”栏目搜索微信号“scut_alumni”

2.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

3.扫描二维码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