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华南理工免疫学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2025-07-14
- 唐洪武校长率队调研走访江西多地企业和中学 2025-07-10
- 纵深推进对口合作 唐洪武校长赴南昌大学调研 2025-07-08
- 精准打击肿瘤新利器 华南理工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2025-07-03
-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治理体系与广东实践 2025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举行 2025-06-30
【人物简介】
张志东,1996年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是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公司首席技术官,以48亿美元净资产位列2014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305名。
![]() |
作为“腾讯创始五虎将”之一的张志东在今年3月19日发布消息称,将不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并于6个月后卸任首席技术官。挥洒了十六年汗水,张志东见证着腾讯帝国互联网版图的不断扩大。作为技术骨干的他在卸任后,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文化的传承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转身成为腾讯学院的专职讲师,开始他的“后腾讯帝国”生活。回顾张志东的职业生涯,会发现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把互联网之火。他说:“我能十年如一日地对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保持兴趣和激情。”
被称为“计算机天才”的张志东,与计算机结缘是在初中的一个夏天。当时,他报名参加了一个计算机夏令营,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软件编程,第一次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从此燃起了熊熊的兴趣之火。高中拥有了第一台PC之后,他进一步将兴趣转变成了习惯,经常“宅”在电脑前敲代码,一敲就是一整天。
1993年深圳大学本科毕业后,张志东继续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系系统结构方向的硕士学位。读硕期间,张志东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热衷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而是将精力放在了专业研究上。当时高校里只有很小规模的铜轴电缆构成的小型局域网,在网络容易瘫痪,技术资料难找的情况下,张志东一边学习手上的技术资料,一边开发各种小型工具程序。还曾跟随几位师兄,承接一些商业公司的软件项目。有好几个寒暑假期,张志东都是在忙忙碌碌的调试程序中度过的。
1995年底,和其他同学一样,张志东一边做毕业论文,一边找工作。当时国内有一些科研机构和技术类公司开始使用互联网,但网速慢,网民少,内容和应用也很贫乏。彼时,互联网还没有商业模式,也很少有对口的工作岗位。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全班共有11位同学,其中有10位同学选择当公务员或是进电信企业工作,而我是唯一一个跑去民企的。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我比较喜欢这种与计算、算法有关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民企。有同学问我那你读研干嘛呢?我说我喜欢,那我就去试一试。”
1996年毕业后,张志东去了深圳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并且一干就干了近3年。参与了多个政府信息化项目和企业信息化的项目,开始能独当一面了。然而,1998年,张志东遇到了行业瓶颈。当时的系统集成行业难以聚焦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而张志东思维活跃,沉迷技术,一心希望能数年持续做一个软件,凭好的技术和产品体验,帮助人们改变生活。显然,系统集成行业无法让他实现这个梦想。
恰好此时,张志东遇到了他的大学同学马化腾,一个狂热的网络爱好者。马化腾一直在设想将互联网和寻呼业有机深度结合起来,于是找到张志东谈这个设想。张志东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瓶颈,且当时互联网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渐趋明显,在马化腾的鼓励之下,便有了创业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又有几位互联网发烧友加入了这个初创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11月11日,腾讯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了它的创业之旅……
![]() 参加深圳第二届高交会,图为腾讯五位创始人(左起)陈一丹、许晨晔、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在QQ前面合影 |
从1998年到2012年,从一个10人不到的小型公司成长为一个接近2万人的大型增值服务商,腾讯帝国的互联网版图不断扩大。而张志东作为创始人之一,也跟腾讯一起,经历了很多难关。
1998—2004年,这第一个6年是腾讯公司第一次创业,是求生存的阶段。张志东回顾创业初期的目标就是——不倒闭,少挨骂,不让用户掉线。“大家天天趴在网上盯着我们的服务,如果我们的服务不稳定,用户就会在BBS上骂。”当时张志东的技术团队一直顶着这种压力工作。有时节假日遇上技术故障,张志东直接上街拦下的士就往公司赶,到了公司后立马干活。在张志东看来,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全力投入做一件有益有趣的事情,累是累,却让人特别开心。
![]() 张志东在腾讯公司上市时与其他高管合影 |
2004年—2010年,这第二个6年是腾讯公司的第二次创业,是求发展的阶段。伴随着公司的业务扩展,原来的发展模式让张志东他们碰到了组织阵痛,于是腾讯经历了第一次很大的组织变革。在这次变革中,垂直部门、创始人各管一块的结构变成了事业部单元为主的组织结构。
2011年,是腾讯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开始,腾讯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战略。张志东认为,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腾讯遇到了“自我革命还是被革命的问题。” “转型的过程中组织文化上面临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第二个难题是这个组织的活力,怎么避免大公司病”,张志东如是道。也正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张志东心中萌发了离任的想法。
谈及离任CTO,张志东表示,这个想法几年前就有。“当时公司正处在转型期,所以我们商定,花两年的时间,带领公司骨干参与转型过程,完成交接。现在来看,公司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关键的转型,走向比较开放的体系,管理团队已逐步成熟,是一个可以放心交棒的时机。”
在问及离任的原因时,张志东谦虚地表示不能“倚老卖老”,“一周工作二十、三十小时,在传统行业凭借20年经历还有机会胜任。但在互联网业,则连基本触觉都不够,倚老卖老是不合适的。”
对于“后腾讯”生活,张志东表示,他将腾出时间精力专注于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心愿。”
![]() 张志东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 |
![]() 张志东代表腾讯公司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马化腾在回复张志东的卸任告别信中,称张志东是“我们首要依赖的一线技术专家,也是大家的技术主心骨……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Tony(张志东)是公司用户价值观最坚持的践行人。”并且表达了对张志东在过去16年中“始终如一的努力和坚持”的感谢,也表示将尊重Tony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选择。
![]() 张志东代表腾讯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华工腾讯创新班”协议 |
![]() 张志东在2010年毕业生回归活动上发言 |
本文由学生记者香玉清根据《首创QQ的计算机专才——访腾讯高级副总裁兼科技总裁张志东校友》、《腾讯张志东即将卸任CTO ——一位不折不扣的产品家》(网易)、《张志东口述:腾讯的三次自我革命》(中国企业家网)、《专访张志东:16年挥洒激情 满怀感恩和欣慰》(腾讯科技)等文章改写。
编者按:
南粤学府,人杰地灵,华园六秩,英才辈出。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已培养各类学生29万余人。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府机构的领导者。时代大浪淘沙,他们于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在光环的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
自2014年4月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携手学校各相关部处在校内各相关单位主页每两周推出一期《华工人》专栏,并同步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公共微信平台和新浪微博推送一期《华工人物周刊》,记录时代风云中,华工人的成长与命运、得失与悲欢,讲述这些业界精英青春洋溢的华园往事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关注他们成就背后的艰苦奋斗和默默付出,呈现一位位真实而鲜活的华工人。
讲述华工人的故事,关注华工人的成长,更多精彩,尽在《华工人》和《华工人物周刊》。欢迎登陆校友会网址http://www.scut.edu.cn/alumni/获取更多校友资讯,或关注校友会新浪微博weibo.com/scutalumni,您还可以订阅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方式如下:
1.在“添加朋友”栏目搜索微信号“scut_alumni”
2.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
3.扫描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