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人】徐月清:不忘初心,以碑园奠英魂
日期:2015-10-21

    【校友名片】

    徐月清,1963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香港西贡客家人。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策划建造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园。20多年来,她深入采访当年的抗日战士及家属,出版了数本记录香港抗战史的书籍,曾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5集大型纪录片《1942香港秘密大营救》,曾协助香港博物馆筹备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专题展览。她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东江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编著有《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活跃在香江》等作品。


1988年秋镶嵌碑文后,徐月清校友(右二)与师傅们在工地合影

    “我的家乡西贡,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海滨小镇,如诗如画的山和水为她赢得香港后花园的美誉。1989年初,抗日英烈纪念碑园在静谧的斩竹湾畔建成,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从这里传播开去”,在《丰碑是这样矗立的》一文中,徐月清这样简淡而平静地开始自己的叙述。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登陆香港。

    12月25日,港英当局宣布向日军无条件投降。

    “然而,香港本土的真正主人,不甘屈服,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在司令员曾生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保家乡的战斗。当时大队部所在地,就是西贡。”在香港沦陷期间,港九大队是唯一一支坚持抗战的武装部队,牺牲的游击队员达数百人。

    此时的寥寥数语,是当年的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国殖民政府重新管治香港,但其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绝口不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反而把有关背景的人列入黑名单。

    虽然没有任何文字纪录,但这段历史并没有被淡忘,抗日英雄的事迹一代接一代在坊间传颂。徐月清说:“我的父亲曾经与港九大队有过密切的联系,和队里的指战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是听他讲游击队的故事长大的。”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归还中国。西贡的父老乡亲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情,决定建碑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港九大队烈士。1985年,民间自发成立筹建委员会,徐月清被邀请出席会议。

    会议上,一位老游击战士含着热泪动情地说:“足足等了40年,就是用几块砖头也要把碑砌出来!”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徐月清的心,一个建筑工程系毕业的人,参加筹建具有如此特殊意义的纪念碑,如果只用几块砖头砌出来的话,又怎么对得起家乡父老!

    但建碑困难重重,徐月清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求知培德,华园情深。徐月清与华工的缘分,始于她对一位大家——罗明燏的崇拜。徐月清十分喜欢理工科,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当时在广东,但凡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大多崇拜“广东工科第一人”罗明燏,徐月清也不例外。在徐月清眼中,罗明燏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人,忠、孝、节、义俱全。“忠”和“节”体现在他义无反顾回来建设祖国,“义”体现在他所做的建筑设计很多是义务的,更重要的是,当罗明燏的父亲在罗明燏旅英读博期间去世时,罗明燏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回国为父亲守孝,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罗明燏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徐月清,于是她努力读书,一心想考上罗明燏时任院长的华南工学院,考上罗明燏所在的建工系。


1965年徐月清(楼梯扶手外侧后立者)与同级女生在华工建筑红楼前合影

    华园5年,徐月清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工老师的责任感和华工自由的教学氛围。“当时建筑系一年级和二年级都要学物理和数学,每个周末都要上课,经常考试,压力很大。但当时的老师很尽责,每天晚上助教都会辅导大家做功课,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轮流在每个宿舍停留,直到把同学们的疑问都解答完。”更让徐月清记忆犹新的,是数理力学系的主任郑荫老师,虽然当时郑老师已经60多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登百步梯到12号楼给学生上课,讲到阿基米德螺线,甚至会手舞足蹈地比划形状,如同老顽童一样。

    基于对母校的感情与信任,在缺少纪念碑设计图的情况下,徐月清向母校求助,这得到了刘管平教授的大力支持,从广州回港后,徐月清主动提出负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相关事宜。


1986年5月徐月清校友(后排站立者)到设计院商讨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1987年中,前期工作准备好了,但资金仍然短缺,徐月清到广东省民政厅求助。当时的厅长被西贡乡亲们的情谊所感动,不但答应解决加工花岗石石料的资金问题,还主动提出政府出资并请华南工学院建筑设计院设计。

    终于,1988年初,纪念碑动工了。

    从初夏到深秋,徐月清领着建筑工人和石雕厂的师傅在偏远的斩竹湾工地工作。她事事亲力亲为,既当建筑师又当保障员,既组织施工又烧水做饭。工地处于海边,起风季节还有施工危险,条件十分艰苦。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一家建筑公司向徐月清发出了工作邀约,提出了不错的条件,但徐月清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她走了,这个纪念碑就有可能烂尾,就无法向父亲那一代人,乃至向西贡的父老乡亲交代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既然那一件事情无法达成,那就专心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就这样,徐月清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选择为那些无名的英雄,为那一个时代去完成这个纪念碑。让徐月清感到欣慰的是,在各方努力下,纪念碑最后终于顺利竣工了。  

    1989年1月23日,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园举行开幕典礼,了却了西贡父老乡亲和抗日老战士40多年的心愿。纪念碑完工之后,徐月清还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书,出版了《活跃在香江》、《战斗在香江》、《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永志难忘的一页》等书籍。


2012年12月徐月清校友(前排中)参加公民教育活动


徐月清校友(左一)为参加活动的小学生认真讲解烈士碑园“石书”的建造

    2013年4月25日,香港筲箕湾海防博物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文物展”开幕,展馆一幅画有12条路线的《港九独立大队营救路线图》,就是徐月清绘制的,博物馆还把这幅图印制成单张供观众取阅。徐月清回忆,香港沦陷后,廖承志、乔冠华、邹韬奋、茅盾等800多名文化精英和许多国际盟友,就是在港九大队营救下脱险的,她30年来收集了很多资料,若能绘制一幅路线图,就可以更直观地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自己曾经在华工上过画法几何和测量课,所学的知识正好可以用上。


路线图

    初心不改,赤子情深。或许自西贡抗日纪念碑起,徐月清的一生都与“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这个有着特别含义的名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又或许,自她听父亲讲述港九独立大队的故事时,便已经在心中埋下了种子,尽自己所能,为革命先烈做点能做的事。她是香港抗战史的记录者,以丰碑,以文字,以本心;她也是香港抗战史的讲述者,一如她自己说的,让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从这个如诗如画的西贡小镇,传播出去。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一号楼东侧1202室 邮编:510640
电话:(020)87111484 传真:(020)87110668 E-mail:alumni@scut.edu.cn